对《易经》卦辞“亨”的破译
三论《易经》六十四卦画的历法功能
于奕华
周易卦辞爻辞中,“亨”字单独使用者共三十一条。在易经研究史上,把易经当作卜筮之书,将“亨”字释为贞兆辞并无歧义。虽有高亨先生“‘亨’字皆即享字,乃记古人举行享祀或谓可以举行享祀也”一说,也还是囿于卜筮。
但在六十四卦画古历的意义上,在我们建立的“六十四卦画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修正版)”中,标记“亨”字卦画的序列关系,所表现出的节律特征,却大致与我国古代历法的节气的节奏相吻合。
对这个看似偶然而又牵强的说法,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吗?
历法是实证科学。是观测和记录统一的科学。对它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我们称为“四可”的“可计量、可重复再现、可验证、可预测”的实践活动。如果我们能在六十四卦画古历中找到具有与地球相对太阳、月亮运行周期特点相契合的记录,那也就证明它的历法功能了。
这就是在六十四卦画古历中找到我国古代历法所独有的确定闰月周期和节气的两个特征,并且是在易经中找到与其对应的证据来证实它。
对周易卦辞中的“亨”字的破译,为我们提供了这个证据!
一、一则神话传说提供的破译线索
确定闰月周期和节气,是我国历法的显著特点,也是阴阳合历使用的规定性。考古证实,殷墟卜辞己有十三个月序,可推定当时应有闰月;殷墟卜辞也有大月30天,小月29天的记录,可推定当时朔望月的长度和一个回归年的12次合朔值己接近正常值;此外殷墟卜辞还有季节记录,可见当时对气候周期变化的观测记录,己与农耕生产和农作物的播种生长,成熟收藏联系到一起了。
由此可见,殷商时期我国的历法就己经成熟了。
那么,早于殷商时代的历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古老的三皇五帝的传说中,人们最熟悉的要算是射日的神话了。
在《淮南子》和《论衡》中被记录而不知流传过多少代的“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尧之时,十日并出”“尧上射十日,九日去,一日常出”。和《山海经》中所说的:“大荒之中,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和“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文化史上就这样把射日的传说当成神话流传下来了。
常羲和羲和都是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羲和生了十个太阳。便是“天有十日”“生月十有二”的由来。
英国人类学学者弗雷泽在研究人类古代习俗和原始部落信仰后说过:”我们永远也不能彻底从原始人的角度出发,用他们的眼睛来观察一切事物”。“羲和生十日”,“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话传说,那它是后人编造的,还是原始人从自己的角度,用眼睛观察到的不被我们了解的事物呢?
自然科学史学者陈久金先生试图把这个神话传说同考察古代历法结合起来,还原原始人的看法。陈先生旁征博引,试图证明“天有十日”之说,是上古时代的历法“一岁中的十个阳历月”,“一个阳历月是36天”,并以陶寺镇古观象台遗址的十个夯土柱之间的夹缝证实太阳历是20个节气,和彝族地区的彝文古历吻合为佐证。陈先生推测黄帝、帝尧和彝族,同源于古西羌民族。它们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十月太阳历。(见陈著《中国天之大发现》页43-53),同时陈先生认为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与羲和生的十个太阳是对等的。这十二个月亮无疑出自农历的十二个朔望月。至于传说“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的说法“是后人的曲解和发挥”“纯属胡编乱造”。
陈先生的考证完备,是勿庸置疑的,但其结论似有商榷之处。
“天有十日”、“生月十有二”,“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正是原始人用他们的眼睛观察到的事物,既不是后人的曲解和发挥,又不是胡编乱造,而是事实,只不过是我们现代人所不曾了解的。
我们利用“六十四卦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修正版)”作一个推演,重现原始人用他们的眼睛观察到事物。
在“六十四卦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修正版)”中,观象授时时代被称为“日南至”的冬至日时刻,是能够被直接观测到的。在一个回归年的365 .2422日中,只有冬至日时刻,太阳对高表的投影才能投射到与子午线重合,排列位于夬姤卦行最上端,即夬卦画顶端那条显著的两根短横线条上。这是利用“六十四卦画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修正版)”确定历法意义上的唯一基准点(当然陶寺镇古观象遗址的夯土柱之间的夹缝,有看到冬至日当天日出时刻的夹缝,可那是补充条件)它具有唯一性和排它性两个特点。
然而,对冬至日时刻的观测和记录,却不是单独由夬卦画自己去完成的。它是由夬卦画的卦位、游标P位移所到的卦画的卦位,标记月份的乾坤两个卦画的卦位,以及标记“元亨”表示月相变化的天然计量单位的卦画卦位,共同构成的一个系统完成的。从天文历法的意义上讲,这就是六十四卦画古历的构建基础,由诸多元素构建的一个指证系统。
静态的“六十四卦画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修正版)”看上去表现纪日、纪月、纪年的功能,在表现运行状态的冬至日时刻时却发生了混乱,也可以说是一个“二律背反”。
我们从现代人的角度来推演这个混乱发生的过程(我们假定上古先民没有数理概念,没有十进制观念)。同时也试着看看原始人对这个过程的观察。
混乱(1):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太阳连续两次通过冬至点的时间间隔)是365日5时48分46秒。利用“六十四卦画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修正版)”来观测记录冬至日时刻通常记为365.2422或365 1/4天,相对于游标P的六次循环记录的360日,以夬卦画作为观测记录的基准点,观测的基准点是固定在夬卦画的卦位上,而记录点则表现为游标P,对每年冬至日的记录点的卦位,会前移六个卦位。以此推演,要经过十次(60个卦位)前移,才能重复出现一次冬至日时刻的观测记录在夬卦画卦位上的重合。即复原起始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对同是一个对冬至日时刻的观测显示,却出现了十个不同的记录显示,显示的又是十年一次周而复始状态。观测和记录的统一使原始人的思维发生了时空观念的转换,地面上发生的十次不同记录,转换成天上有十个太阳出现。即“天有十日”。
混乱(2):月亮的圆缺即月相变化的周期是以太阳为参照物形成的,称为朔望月,周期是29.5306个太阳日。一个回归年(365.2422日)的12个朔望月,即12次合朔是354.3672日。
这在“六十四卦画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修正版)”中,以夬卦画作为观测记录基准点的推演中,相对于游标P的6次纪录的360日(两个连续的冬至日间隔的时间),就会表现为下一个回归年的12次合朔游标P的记录显示,要比上一个回归年的12次合朔记录显示倒退五个卦位。
这样就需要经过十二次的后退,才能再现一次十二次合朔的观测记录,在夬卦画卦位即冬至日时刻的观测点上的重合记录显示。复原起始状态。对同是一个十二次合朔的观测显示,却出现十二个不同的记录显示。十二个不同的记录显示的周而复始,观测和记录的统一同样使原始人思维发生了时空观念转换,地面上发生的十二次不同记录,转换成天上有十二个月亮出现。就是“生月十有二”即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我们只有这样解释才能使羲和生十个太阳、常羲生十二个月亮的意义等同起来,才能将“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与之联系并对应。
对应于冬至日时刻观测记录的逐年前移,以冬至日观测记录基准点为起始点的气候变化预测期也随之前移,这就导致了农作物栽培时节的变动,因而打乱了农作物品种在长期进化过程,和自然选择过程形成,并固定下来的生长发育周期所需要的气候条件。最终发生了“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的疑似后果。
回过头来再看与羲和生十日有同样表述的常羲生月十有二。如果我们把“生十日”解释为冬至日观测记录引起的混乱,那么“生月十有二”就不可能是正常的朔望月长度的354.3672日,即有大小月之分的朔望月。而应该是每月都是30天,12次合朔被以360天为计量框架。因为只有12次合朔被记为360天为计量框架,才能发生一个回归年的12次合朔的观测记录被回推五个卦位,十二年回推原点的情况。“生月十有二”才能与“生十日”对等。同一个生字,在同一个段落中应该是同义的。
“生十日”和“生月十有二”既是同义又是同时,由此而引发的农耕时节的错乱与“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是直接的因果关系的描摹,并非陈先生说的“纯属胡编乱造”。公允地说是事实,是上古时代先民所观察到的事物的记录。“羲和生十日”“常羲生月十有二”以及射日的神话传说提供的只是线索。
由此可以引伸出两个推论:
其一是,上古和远古时代的历法曾经发生过混乱。这个混乱很可能是由对冬至日时刻周期性变化特点无知的观测记录引发的;
其二、羲和、常羲作为观测记录天文历象的官员,所依据的或者说,是由她们时代创造(生的意义)的历法,应该就是六十四卦画古历。因为只有用六十四卦画古历才能推演出“天有十日”“生月十有二”来。
而“尧乃使羿……上射十日”“九日去,一日常出”则是对这个历法混乱的纠正,那这个“九日去,一日常出”的拨乱反正又是怎么实现的呢?
二、对易经观卦的解析
我在《对易经卦辞“元亨”的破译》一文中,对九个标记元亨的卦画(乾坤两个卦画被赋于纪月功能),在“六十四卦画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修正版)”中的位置序列,与月相变化的周期作联系比对,推论记有“元亨”的卦画当是月相朔望两弦四相的标记,并对此建立了一个计时序列模式。
模式如下列所示:
初二 十五 廿二 廿六 初二 初八 十五
大有 无妄 随 蛊 比 屯 升
(无月日)(圆月) (下弦月) (眉月) (无月日) (上弦月) (圆月)
| — 7天 —|| — 4天—|| — 6天—||
— 6天—|| — 7天—|
我们称之为望月纪时系统。
这个纪时模式近似于我国古历沿用的晦朔弦望序列。即初一、初八、十五、廿三、卅序列。
相对于望月纪时系统在乾纪月区对革卦画(十二、盈凸月)和坤纪月区对临卦画(十一盈凸月)的排斥,却有另外一个序列与之并存:
我们称之为观卦纪月系统模式如下所列:
初二 十二 廿二 初二 十一 廿一 初二
大有 革 随 比 临 观 大有
(无月日) (盈凸月) (下弦月) (无月日) (盈凸月) (下弦月) (无月日)
|—10天— ||— 10天— || — 10天—||—9天—|| — 10天—||— 11天—|
这是一个与望月纪时系统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模式,其主要区别有两点:
其一、望月纪时系统是相对一个月相变化周期的记录摹写,观卦纪时系统是对两个月相变化周期的记录摹写;
其二、望月纪时系统模式是以间隔大约七天为计量单位的;
观卦纪时系统模式是以间隔大约十天为计量单位的;
难道我国上古的历法还存在一个与晦朔弦望四相并行的朔晦弦盈四相的纪时系统吗?更为人们所不能解释的是,难道上古和远古时代的先民就已经生活在十进制的数理时代吗?这个疑问犹如人们对玛雅文明的玛雅人的太阳历所发生的疑问一样(见[附识])。是我国历法史上从未发现的一个疑问。观卦画的意外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求证线索。观卦画在“六十四卦画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修正液)”中的位置序列,是在坤纪月的巳午未区间的二十一位。我们赋予它农历廿一的纪日功能。它的月相是下弦月(正常的是现代的农历廿二),因为月亮运行是“上西天,下东天”。坤纪月的廿一日的下半月下弦月,月光投影在乾纪月子丑寅区间的随卦画上。所以观卦画的投影就被乾纪月的随卦画所替代,而未列入“元亨”系列。随卦画一身二任。游标P游移到随卦画卦位时,其投影是乾纪月的廿二的投影。游标P游移到观卦画卦位时,其投影则是坤纪月的廿一的投影。观卦画未列入“元亨”系列,乃是正常的。然而它突然出现在另一系列,而且又是“元亨”系列,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在前边推演每个回归年的冬至日逐年前移六个卦位,同时12次合朔也会后退五个卦位,发生的“生月十有二”导致原来表记农历廿一的观卦画的纪日发生改变。它会随每年的后退五个卦位的12次合朔,由原来的夬卦画对应位表记初一,它表记廿一,逐年后退。这就出现了间隔十天的观卦纪月系统模式。这个系统模式我们判断,它是与朔望两弦四相的七天间隔的望月纪时系统混合使用。因为它从根本上排斥月相最明显最独立的特征——望月,而后被淘汰的。根据是望月纪时系统的独立使用当是在设置大月30日,小月29日12次合朔长度为354.3672天之后,而不应当是在这之前。
其证据线索就在易经观卦的卦辞和爻辞中。
如果将易经六十四卦的卦辞作比对,就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在全部的六十四卦的卦辞中,只有观卦和晋卦这两卦的卦辞没有使用其它六十二卦卦辞都使用的“元、亨、利、贞”“吉、吝、厉、悔、咎、凶”作贞兆辞(还有姤卦没有使用,但姤卦辞“女壮、勿用取女”其“勿”字通常被释为不利)。
观卦与晋卦的卦辞爻辞体例与其余六十二卦并无甚差异。
观。盥而不荐,有孚顒若。 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初六 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初六 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
六二 闚观,利女贞。 六二 晋如 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六三 观我生、进退。 六三 众允、悔亡
六四 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九四 晋如鼫鼠,贞厉
九五 观我生,君子无咎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上九 观其生,君子无咎 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
对观卦的释义,纠缠在“盥而不荐,有孚顒若”的分歧上。
朱熹不同意程颐说的“灌鬯之初,诚敬犹存,至荐馐之后精意懈怠,本义以为致其洁清而不轻自用。”朱熹说得直接了当“盥只是浣手,不是灌鬯。”他批评程颐是“承先儒之误”,先儒自然包括郑玄、王弼、马融等易学大家们,把“盥而不荐”与祭祀扯到一起的传统说法。后学搞不清朱熹说的“盥只是浣手“是什么意思,不如还是照着郑玄、程颐说下去,既保险又简单,就一直说到当代。钱钟书先生发挥《观·彖》辞“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博引古今中外之说三十余种,最后把马克思也请出来。说明“圣人以神道设教”,“乃秉政者以民间原有信忌之或足以佐其为政也”,实则为麻醉人民之鸦片。越说越大发了。至于“有孚”究竟是孚信还是俘虏?“顒若”是庄重的神情还是把俘虏们的脑袋打得肿大的样子,就更无人能说出子午卯酉来。往下说到爻辞就更五花八门了。
观卦的卦辞爻辞到底说了什么事?我们先看看晋卦卦辞说的是什么事?晋卦辞“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的意思,据上世纪古史辨派顾颉刚先生的考证,说的是武王的弟弟康侯,用成王赐给他的
良种马来繁殖马匹,一天多次配种,改良马的故事。这似乎说明易经中的晋卦辞是记事的,与贞兆无涉,故不置贞兆辞。可顾先生没有解释,为什么这件事会被记到易经中来的。
在通常的意义上,用良种马来繁殖后代,是人们所熟悉的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过程。这个进化过程是由动物种群之间存在的生存竞争法则支配的。这种事为什么会被记到易经的卦辞中来呢?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康侯所采用的配种方式可能不是同一种群内的自然交配,而是辅以人工的选择性交配,如同现代畜牧改良,实行的是人工授精方式来完成交配。人工辅助交配方式在当时算得上闻所未闻的大事,所以才被记录下来,写进易经。这是我们的推想。
以此为依据来推断观卦卦辞“盥而不荐”,朱熹、程颐和先儒们的释义都算不得什么大事,卦辞“盥而不荐”与爻辞“童观”,“闚观”、“观国之光”、“观其生”、“观我生”之间既无启承递进关系,且又扞格不通。
尝试打破这种僵持状态的是现代易学研究者田合禄先生,田先生认为观卦是古人观测天文的记录,“盥而不荐”是利用圭表观测日影的变化。张今先生在《用科学揭开易经的神秘面纱》一书中也力挺这个观点,并顺势将观卦爻辞“童观”释为在黎明时分就要观察日出方位,将“闚观”释为在小屋内观察日出方向。“观我生”释为观察日出方位;“观其生”释为观察日影的变动。这些释义颇有新意,也颇有创意。
但陶寺镇古观象台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有个结论,认定古观象台遗址上的十三根夯土柱之间的夹缝,只有第2条夹缝能在冬至日当日早晨看到日出。第12条夹缝能在夏至日当天早晨看到日出。其余夯土柱夹缝并无历法功能。也就说明对太阳方位,日影变动的观测并无历法功能。
我国古代历法观象授时的特定条件是很狭窄的,对日出方位的观察和日影变动的观测,只限定在冬至日时刻和夏至日时刻。
如果将田先生和张先生的创意扩大到对月亮的观察上,那天文意义就宽泛多了。“童观”是黎明时分观察月亮的方位,是特指观卦画表记的下弦月(廿一)。在我们建立“六十四卦画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修正版)”中,观卦卦位在坤纪月的巳午未区间序列号为21,表记农历廿一,下弦月。这一夜,是夜半月升东天,黎明月落东天,恰是黎明时分有月影。而“闚观”并非是说“呆在小屋内观察”,更不是“在门缝中偷看女子的贞节”的流氓行为,它是远古观测的代称。人类最早的天文观测对象,是月亮的周期变化,观测者为女性。传说中的羲和和常羲是帝俊的妻子,这并非帝俊任人唯亲,让自己的妻子担任天文官员,享受高官厚禄。羲和和常羲的重要地位决不是平平常常的,因裙带关系就可以混饭吃的。她必须具备观测记录天文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女性的生理特点——月经周期。把自身的月经周期与月相变化周期联系起来,作为观测月相变化的前提条件,这就是后来人说的“闚观”的由来。
“观其生”和“观我生”正是观卦卦位在“六十四卦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修正版)”中,农历廿一下弦月投影变化的摹写。“其生”非“我生”,“我生”非“其生”,两者是相对而言的。同是下弦月,游标P在乾记月的子丑寅区间的随卦卦位时,月亮“上西天,下东天”其投影发生在随卦卦位上,相对于观卦就是“其生”。游标P在坤记月的巳午未区间的观卦卦位时,其投影在随卦卦位上对于观卦就是“我生”。整个观卦爻辞都是解释观卦自身投影变化的。
那这就是观卦卦辞记录“有孚顒若”,很重大的信息吗?
还不尽然。观卦确实记录了一件历法上的大事。我们在前边推演“生十日”“生月十有二”的时候,依据的是由60个卦画构置的乾、坤两个纪月,各30天为一个月相变化周期的。这就引发了混乱,如果这种混乱一直持续下去,就不会有“观其生”,“观我生”了。只有设置了大月30日,小月29日,游标P的六次循环所记录的十二次合朔是354日时,才能消除12次合朔,游标P回移五个卦位引发的混乱。使朔望弦晦各在其位。这样看来,在乾记月的子丑寅区间30个卦画的最末一个由困卦画与未济卦画共同组合的节点就不是表记30日,而是表记空白,乾纪月区是29个纪日卦画。只有这个条件成立,观卦的位置序列保持才使“观其生”“观我生”有意义。将“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释为“关系国计民生大事的观测记录”才能在观卦的卦辞爻辞中上下贯通。《尚书正义》中有一句说的没头没脑的话“先时,不及者,谓此历象之法,四时节气,弦望晦朔,不得先天时,不得后天时”。弦望晦朔与四时节气怎么会不得先天时,又不得后天时呢?我们前边列举观卦纪月系统为什么会存在呢?也许观卦卦辞爻辞所记录的是修正大小月这件大事能够解释原因。
根据观卦卦辞爻辞提供的线索,我们作出两点推论:
其一、观卦卦辞同晋卦卦辞一样,是记录一件大事。开天辟地的大事。就是六十四卦画古历的改革和修正。设置了大月30天,小月29天,使月亮在一个回归年里的12次合朔值接近354.3672日。
其二,由于校正了12次合朔值,使朔望两弦四相周期变化的观测记录变为正常了。朔望两弦各在其位。这就确立了朔望两弦四相的天然计量单元系统的地位。淘汰了观卦纪月系统。另一方面,使冬至日时刻的观测记录由原来的每年前移六个卦位变化为每年前移十一个卦位,缩小了变化范围和周期,从而确定闰月周期的基础。当闰月周期将“天有十日”变为“天有一日”,我国历法就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晋卦和观卦是易经中仍保持原始状态的两组卦辞和爻辞。清代学者章学诚说过:“三代以后,历显而易微,历存于官守,而易流于师传。故儒者敢于拟易,而不敢造历也。”看上去观卦卦辞之得以保存,是易经编纂者不敢造历的原因。
三、对易经六十四卦乾卦为首卦的解析
在易学史的研究中,有一个含混的说法。说卜筮之书在周易之前曾有过“连山易”、“归藏易”。连山易是夏易,以艮卦为首卦;归藏易是殷易,以坤卦为首卦。到了周易则以乾卦为首卦了。因为并无人见过连山易、归藏易,对首卦是艮卦、坤卦有什么道理,也只能含糊其辞。而对周易以乾卦为首,是有一大套道理来讲。可说到底也都是照着易大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元者,始而亨者也”说下去。
大哉乾元是包罗万象的命题,借题发挥的文章车载斗量。以至于“乾形天,地天降气,日天中道,月天夜明”更是把乾为首一竿子支到“八宫分宫取象”去了,成了算命的根据了。
然而“乾为首”在我们建立的“六十四卦画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修正版)”中,它却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与坤卦同时作为纪月功能的游标其运行受控于纪日功能游标P的运行。它的运行路线图是:当游标P依日出日落前移一个卦位,在子丑寅区间移动到由困卦画和未济卦画共同组合的节点前的丰卦卦位(小月29日)时,乾卦画从同心圆沿月位上移到上一个同心圆,以此表记一个月相变化周期的终结。
当游标P依日出日落继续前移,在巳午未区间移动到由贲卦和既济卦共同组合的节点上(大月30日)时,坤卦画沿月位移到上一个同心圆,以此表记一个月相变化周期的结束。这样受游标P的驱动,乾、坤两个卦画依次在同心圆交替攀升。直至乾坤两个卦画从最内一个同心圆沿月位各自上移六次,到达最外的第七个同心圆,共移位12次,表示了游标P循环移动了六次,共354日的十二个朔望月的记录程序。六十四卦画古历是以冬至日时刻为新一年的开始。
乾卦画先于坤卦画在同心圆的上移,这个自然顺序是乾为首的第一层意义。以冬至日表示的新的一年开始,是有条件的,即纪月卦画乾、坤两个卦画所在的同心圆要以最内的一个起始为观照条件的。
第二层意义是纪月功能要求乾坤两卦要有顺序显示
我们知道,月亮朔望两弦四相变化特点的周期是固定不变的。地球,月球相对的太阳的运行规律,使月亮相对地球的观测位置是“上西天,下东天”。就是月亮反射太阳的投影,只能被局限在“六十四卦画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修正版)”图形布局的下半部的半圆内出现。也就是在子丑寅区间后半部分,和巳午未区间的前半部分组合的这30个卦画范围内形成投影。仅仅根据游标P所在的卦位和月相特征,还是不能准确判定当月的顺序。譬如:农历初八是上弦月,一年中的十二个上弦月都是初八,这要通过游标P所在的区间位置来判断,是乾月初八还是坤月初八。但这还不够,还要看乾、坤两个纪月卦画在哪个同心圆的月位上,才能判断是乾纪月的1、3、5、7、9、11中的哪个月;或者是坤纪月的2、4、6、8、10、12的哪个月。这样乾、坤两卦的移动顺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否则,就会失掉对气候逐渐变化的缓慢过程的准确记录,也就无法确定农作物耕种的时节。从这一点上讲,乾坤两卦在同心圆月位上的顺序,是记录时间变化和预测气候变化这个参照体系中最重要的坐标位置。乾卦的爻辞就是指示月份的,其中初九潜龙是一月,九五飞龙在天是五月,用九见群龙无首是七月。这个顺序与苍龙星座的位置变化,和季节变化的联系也是对应的。
正是由对冬至日时刻观测记录、月相变化周期观测记录、游标P所在的卦位记录,和乾坤两个纪月卦位记录,共同构成的又相互制约的一个体系,它们之间在运行中的一致,才是我国古代历法构成的基本要件。
然而,实际上的运行过程却发生了自然偏差,同时提出了要有新的条件的支持才能保持运行中的一致。这就是闰月周期的确定。这是我国古代历法所独有的特点,而这个特点正是由纪月的乾为首来实现的。
我们知道:依照乾坤两卦画在七个同心圆沿月位上移路线图,冬至日的观测记录,以夬卦画为基准点(观测与记录重合)是与望月纪月系统的354日计量框架对应的,从乾卦画的子丑寅区间开始,并以乾卦画纪月来表示。新的一轮纪月,即新的一年开始。但是由于冬至日的记录每年要前推十一个卦位,经过二个冬至日后就将被推到坤纪月的巳午未区间了。而此时的情况是:乾坤两个卦画回到最内一个同心圆,乾纪月已经启动上移了一个同心圆。依惯例此时当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但却未见到冬至日时刻,冬至日冲出了12次合朔,进而纪月将变为坤为首了。这就打乱了一个回归年的12次合朔的朔望两弦四相计量系统。进入了观卦纪月系统的360日计量框架,又将导致气候预测的混乱。继续下去最终发生的是“天有五日”了。要制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要在它发生前采取措施。既不能让游标P停止移动,又不能改变夬卦画的作用,回归年的365.24日又是太阳照常运行。唯一能改变的就是乾坤两个卦画的移位步骤。
说起来复杂的混乱,实行纠错的办法倒是简单。
当经过二个冬至日时刻后的乾纪月,从最内一个同心圆上移一个同心圆后,暂将坤纪月停止上移。待游标P再次移到坤纪月巳午未区间,经过贲卦画和既济卦画共同组成的节点后,坤卦画再开始上移出最内一个同心圆。这样原来乾坤两个卦画在同一个同心圆会合后交替攀升的情况,就变成乾、坤两个卦画交替在同心圆依次攀升。当乾坤两个卦画都上移到最外的那个同心圆时,游标P实际上走完六个循环后,又多走了半个循环,即多移了三十个卦位。 多出了一个整月。这样将下一个冬至日时刻的记录前推三十个卦画,使冬至日时刻的记录又回到了乾纪月的子丑寅区间。但并不是回到夬卦画位上,而是比原来应记录冬至日的卦位前推三十个卦位。经过下一个冬至日时刻后。又重复前一轮冬至日的记录路线,又得重复一次坤纪月的停顿。这样三年一停顿,五年两停顿,将冬至日的观测与记录,限定在望月纪月系统,摆脱观卦纪月系统的干扰。这就是“乾为首”的天文意义。
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我们现在尚不能说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应当是观象授时时代漫长的观测记录过程,根据经验积累,摸索的成果。
在历法史上人们认为古人确定闰月周期的起码条件是精确计算。观象授时时代还不具备这个条件,最明显的证据是《左传》中记载的月日干支,但据其所推得的闰月间隔,不能构成有规律的序列。
没有精算条件的观象授时时代就无法推得闰月周期了吗?古人有古人观察事物的方式。正如对一个内部构造复杂的容器的容量的计算,有计算能力的可以通过对结构形状的计算来获得。不具备计算能力的也可以简单的将水倒入容器内,将盛满的水再倒回有刻度的量杯中,以水在量杯中的数量来显示容器的容量,其结果并无太大差别。
我们以现代万年历从1889年至2051年的150年间选择经过计算的冬至日是农历初一的连续年份分列如下:
1900年(闰八月)11月初一
1901年 11月十二
1902年 11月廿四
1903年(闰五月)11月初五
1938年(闰七月)11月初一
1939年11月十三
1940年(闰六月)11月廿四
1941年11月初五
1984年(闰11月) 11月初一
1985年11月十一
1986年 11月廿一
1987年(闰八月)11月初二
2014年(闰九月)11月初一
2015年11月十二
2016年11月廿三
2017年(闰五月)11月初四
从这四组以初一为冬至日连续四年的冬至日每年后延11天,有间隔二年,也有间隔三年就有闰月,就是三年一闰,五年两闰的闰月周期。与我们所说的停顿一次坤纪月实行的闰月所得到的结果并无太大差异。
这说明上古时代虽然科学不发达,但并不意味古人就愚昧。通过停顿坤卦纪月,同样可以达到让冬至日的记录保持在乾纪月区。冬至日时刻的观测和记录,经过5年两次的坤卦纪月停顿,使得冬至日的确定与气候变化的预测大致保持一致。
这里可以看出,依据太阳与地球的 相对位置,确定的冬至日运行周期,和依据月球与地球相对位置确定的月相变化周期两者之间,存在一条调解信道,这就是闰月周期。正是这个调节信道,才使得我国成为科学史上唯一一个掌握阴阳合历的民族。阴阳合历起源于我国,这是确定无疑的。它在科学史上的地位,也是确定无疑的。
四、易经卦辞中的“亨”字是历法上节气的标记
易经六十四卦卦辞爻辞中“亨”字单用的共有31条。依周易卦序排列:
(1)蒙卦第四(2)需卦第五(3)小畜卦第九(4)履卦第十(5)泰卦第十一(6)否卦第十二初六(7)否卦十二六二(8)同人卦第十三(9)谦卦第十五(10)噬嗑卦第二十一(11)贲卦第二十二(12)复卦第二十四(13)大畜卦第二十六(14)大过卦第二十八(15)坎卦第二十九(16)离卦第三十(17)咸卦第三十一(18)恒卦第三十二(19)豚卦第三十三(20)萃卦第四十五(21)困卦第四十七(22)鼎卦第五十(23)震卦第五十一(24)丰卦第五十五(25)兑卦第五十八(26)涣卦第五十九(27)节卦第六十(28)节卦第六十六四爻(29)小过卦第六十二(30)既济卦第六十三(31)未济卦第六十四
我们将上面三十一个记有亨字的卦画,分别代入“六十四卦画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修正版)”(暂将6否卦初爻与7否卦六二爻倂为一卦,将27节卦与28节卦合倂为一卦;对未济卦和既济卦分别倂入困卦和贲卦组合)。以其在子丑寅区间以乾纪月,和在巳午未区间以坤纪月划分为两组,并标识其代表的顺序,具体位置如下:
乾纪月的子丑寅区间:
(1)小畜卦位于第三位;
(2)履卦位于第四位;
(3)同人卦位于第五位;
(4)大过卦位于第七位;
(5)鼎卦位于第八位;
(6)豚卦位于第十一位;
(7)离卦位于第十三位;
(8)兑卦位于第十六位;
(9)需卦位于第十九位;
(10)大畜卦位于第二十位;
(11)噬喝卦位于第二十三位
(12)涣卦位于第二十五位
(13)恒卦位于第二十八位
(14)丰卦位于第二十九位
(15)困卦位于第三十位
(16)未济卦位于第三十位
以上共16卦在高表投影模型中,困卦与未卦共同组成一个节点,故可视为15卦。
坤纪月的巳午未区间
(1)谦卦位于第四位
(2)复卦位于第六位
(3)震卦位于第九位
(4)蒙卦位于第十二位
(5)坎卦位于第十三位
(6)小过位于第十位
(7)萃卦位于二十八位
(8)节卦位于第二十三位
(9)泰卦位于第二十五位
(10)咸卦位于第二十六位
(11)否卦位于第二十九位
(12)贲卦位于第三十位
(13)既济卦位于第三十位
以上共13卦在高表投影模型中,贲卦和既济卦共同组成一个节点故可视作12卦我们先对乾纪月区内的十六个卦画以十五天左右为间隔做一个分组
1、履(初四)→需(十九)
2、同人(初五)→大畜(廿)
3、大过(初七)→噬喝(廿三)
4、鼎(初八)→涣(廿五)
5、豚(十一)→恒(廿八)
6、离(十三)→丰(廿九)
7、兑(十六)→困(未济廿九)
8、小过(坤纪月十八)→小畜(乾纪月初三)
姤(初六)→节(廿三)
这里要说明的是姤卦,姤卦在“六十四卦画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修正版)”中的序列是表记夏至日的,它没有被突出,是夏至日的观测记录,不如冬至日时刻那么显著。
我们再对坤纪月区内的十二个卦画(贲卦与既济卦共同组合的节点可视为一体),以十五天左右为间隔做一个分组。
如下所示:
1、谦(初四)→小过(十八)
2、复(初六)→萃(廿)
3、震(初九)→泰(廿五)
4、蒙(十二)→咸(廿六)
5、坎(十三)→否(廿九)
6、小过(十八)→小畜(乾月初三)
在易经卦辞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元亨”与“亨”不并用,两者是严格区分的。这说明两者的内涵是互不包容的,而是相互抵牾的。这与在六十四卦画古历中“元亨”是月相变化的标记,属阴历系统;“亨”是节气变化的标记属阳历系统不无关系。这就造成了,“亨”所标记的节气在阳历上是固定的,而在阴历上则是变动的。
我们再将前两组分组贯通使乾纪月与坤纪月互相联系起来.
这里形成的循环是一个环形状的闭合链接。决定它的起始点并不在这个环形状的构成环节上,而在另一个系统,就在冬至日的观测记录点上。当冬至日记录点确定后,与之相对应的以亨字标记的卦画,就成为环形状环节起始点。每个冬至日的观测记录点都将是环形链接构成的标识节气的起始点。
我们随意选择1942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农历纪日与六十四卦画古历“亨”字标记的环状卦画的纪日做一组对照,看一看情况是怎样的。
1942年(壬午年)
(1)立春:农历十二月十九
古历乾纪月需卦第十九
(2)雨水:农历正月初五
古历坤记复卦第六
(3)惊蛰:农历正月廿
古历坤纪月萃卦第二十
(4)春分:农历二月初五
古历乾纪月同人卦第五
(5)清明:农历二月廿
古历乾纪月大畜卦第二十
(6)谷雨:农历三月初七
古历坤纪月谦卦第四
(7)立夏:农历三月廿二
古历坤纪月小过卦第十八
(8)小满:农历四月初八
古历乾纪月大过第七
(9)芒种:农历四月廿三
古历乾纪月噬嗑卦第二十三
(10)夏至:农历五月初九
古历坤纪月震卦第九
(11)小暑:农历五月廿五
古历坤纪月泰卦第二十五
(12)大暑:农历六月十一
古历乾纪月鼎卦第八
(13)立秋:农历六月廿七
古历乾纪月涣卦第廿五
(14)处暑:农历七月十三
古历坤纪月蒙卦第十二
(15)白露:农历七月廿八
古历坤纪月咸卦第二十六
(16)秋分:农历八月十四
古历乾纪月豚卦第十一
(17)寒露:农历八月廿九
古历乾纪月恒卦第二十八
(18)霜降:农历九月十五
古历坤纪月坎卦第十三
(19)立冬:农历九月三十
古历坤纪月否卦第二十九
(20)小雪:农历十月十五
古历乾纪月离卦第十三
(21)大雪:农历十一月初一
古历乾纪月丰卦(困卦未济卦)第廿九
(22)冬至:农历十一月十五
农历坤纪月小过卦第十八
(23)小寒:农历十二月初一
农历乾纪月小畜第三
(24)大寒:农历十二月十六
古历乾纪月需卦第十九
从现代万年历1942年(壬午年)的二十四节气的农历纪日与六十四卦画古历以“亨”字为标记的环状卦画的纪日的对照,我们可以看出两者有对应关系。可是,在纪月上却是明显的错位。
按照我们的设计,冬至日应在乾纪月的子丑寅区间应当与现代的农历11月相对应,这样才能保持乾为首,而在这个对照中却串到了坤纪月,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我们对错了位,它的起始点应该与冬至日重合才对头。
现在我们再重新调整一下:在乾纪月区找到将冬至日做为起始点来看一看,我们找一个冬至日在乾纪月的卦画,我们就选以履卦(第四)起始为冬至日的一个年份,在万年历中找一个以11月初四为冬至日的一个年份再对照一下:
譬如:1911年(辛亥年)——1912年(壬子年)
1911年
(1)冬至日:农历十一月初四
古历乾纪月履卦第四
(2)小 寒:农历十一月十九日
古历乾纪月需卦第十九
(3)大 寒:农历十二月初三
古历坤纪月复卦第六
(4)立 春:农历十二月十八
古历坤纪月萃卦第二十
(5)雨 水:农历正月初三
古历乾纪月同人卦第五
(6)惊 蛰:农历正月十八
古历乾纪月大畜卦第二十
(7)春 分:农历二月初三
古历坤纪月谦卦第四
(8)清 明:农历二月十八
古历坤纪月小过卦第十八
(9)谷 雨:农历三月初四
古历乾纪月大过卦第七
(10)立 夏:农历三月二十
古历乾纪月噬嗑卦第二十
(11)小 满:农历四月初五
古历坤纪月震卦第九
(12)芒 种:农历四月廿一
古历坤纪月泰卦第二十五
(13)夏 至:农历五月初八
古历乾纪月鼎卦第八
(14)小 暑:农历五月廿三
古历乾纪月涣卦第二十五
(15)大 暑:农历六月初十
古历坤纪月蒙卦第十二
(16)立 秋:农历六月廿六
古历坤纪月咸卦第二十六
(17)处 暑:农历七月十一
古历乾纪月豚卦第十一
(18)白 露:农历七月廿七
古历乾纪月恒卦第二十八
(19)秋 分:农历八月十三
古历坤纪月坎卦第十三
(20)寒 露:农历八月廿九
古历坤纪月否卦第二十九
(21)霜 降:农历九月十五
古历乾纪月离卦第十三
(22)立 冬:农历九月三十
古历乾纪月丰卦(困卦未济卦)第二十九
(23)小 雪:农历十月十五
古历坤纪月小过卦第十八
(24)大 雪:农历十月廿九
古历乾纪月小畜第三
这一轮节气纪日结束。新的一年(壬子年)以冬至十一月十四日为转捩点,开始(癸丑年)以离卦第十三为起点的冬至日新一轮确定节气纪日:
壬子年:
(1)冬 至:农历十一月十四
古历乾纪月离卦第十三
(2)小 寒:农历十一月二十九:
古历乾纪月丰卦(困卦未济卦)第二十九
(3)大 寒:农历十二月十五:
古历乾纪月小过卦十八
这是一个正常的对位,是以冬至日为起点的以现代万年历为纪日与六十四卦古历纪日节气确定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精算与推演之间的差异,其误差并不如我们想的那么大,它们的误差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我们用错误和正确两组对照(也可以任选一组对照)来说明六十四卦画古历的闰月和二十四节气的推演。说明这是很简单的,特别是二十四节气的确定与冬至日观察记录保持着一种内在联系,将冬至日的观测记录点与它所在的标记“亨”字的纪日卦画结合,就是二十四节气推算的起始,沿着环状闭合链接的自然顺序推下去,大致就是二十四节气了。
还有一个推演,因占篇幅太多,我就不做了。就是将近代万年历(1889-2051年)的160年间的冬至日排列起来,然后将其分组,来看它们分布特点。以此与乾纪月子丑寅之间的标记“亨”字的卦画做对照,推论标记“亨”字卦画排列顺序,与冬至日的观测记录几率的对应。
历法史的研究确认将太阳在一个回归年中的形成划分为二十四个阶段,是在战国时产生的方法,而陶寺镇古观象台遗址发掘的十三根夯土柱又被认为可能是当时的20个节气象征。那么易经中“亨”字所标示的是不是节气,我们的排列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我们把历法上的节气的形成,看着是一个长期对气候变化的缓慢过程,与历法周期性的变化调和起来的观测记录的产物,那就如同在深夜中仰望无边无际的星空,感到茫然。它的起因并不在那么复杂的环境下,它的最直接、最简单、最客观的起因,应当是上古时代人们对冬至日时刻的预测。它所依据的应该首先是从冬至日到夏至日,再从夏至日到冬至日之间的直观“可计量、可重复再现、可验证、可预测”的观测记录,而用以计量的单位,就是朔望两弦四相的最大公约数——十五天。
以朔——望(15天),望——晦(15天)为计量单位,对冬至日到夏至日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可能就是历法上二十四节气
的起源。以月相变化为计量单元,对一个回归年(两个冬至日的间隔)365.25日的分割,结果并不是均衡的15天等分。特别是随着冬至日时刻的记录变动,而确定起始点的变动,这种分割就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对气候变化的渐进过程的“可计量,可重复再现,可验证,可预测”是与农作物的栽培过程的实践经验积累相互对应的。
它的精确程度必然要适应农作物长期进化过程形成的生长发育过程的节律,或者说,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节律影响气候节气的确定。两者是有先后之分的。
在易经卦辞中,被记为“亨”的二十七个卦画在六十四卦画古历中序列,对应于我国历法的二十四节气,是相对于冬至日和夏至日的确定,为预测两者所实行的,依月相朔望变化为最大公约数——15天做分割的结果。它被套用于农耕的气候预测是一个缓慢的演化过程。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二十四节气当是它的成熟状态,而易经记录的可能是它的原始状态。
五、几条结论
将易经六十四卦画当作古历来研究,我写了三篇论文,一个对历法知识和易经知识的门外汉,写得拉拉杂杂。这三篇文章归结起来就是简单的几条:
第一,我依据朱熹提出的六十四卦一阴五阳、二阴四阳、三阴三阳、四阴二阳、五阴一阳的组合,对六十四卦画的卦序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整,组合成六十四卦画全新排列架构图(修正版);我设置了纪日游标P,纪月游标乾坤两卦和月位上移路线图;我照搬了圭表(高表)测日影的方法;我设计了六十四卦画的排列顺序,和以子午线为纵向坐标轴的直角坐标系统,以此为基础条件建立了“六十四卦画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修正版)”
第二,以对这套设置和设计做的推演,所得到的结果是:
1、以地球相对于月球的运行位置所确定的月相变化,所形成的节点,可计量的周期,是六十四卦古历的阴历部分。证明他们在易经中是以卦辞“元亨”为标记的卦画系统表示的;
2、阴阳两个周期是通过闰月这种形式形成联系而使阴阳历合为一体的。证明他们在易经中是以“元亨”为标记的乾坤两个卦画,在月位上的移动变奏来完成的;
3、以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运行位置所确定的冬至日时刻,和依据冬至日和夏至日间隔的分割,所形成的节点用以确定的周期,是六十四卦古历的阳历部分。证明他们在易经中是以卦辞“亨”为标记的卦画系统表示的。
这几点算做对“以卦画为历象”的一个猜测或假说罢了。
三篇文章立论如下:
1、六十四个卦画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种记事符号系统,它的起源和使用与历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2、依照“六十四卦画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修正版)”推演的结果是六十四卦画所体现的历法功能。它存在的客观性、真实性、排它性是毋庸置疑的。
3、六十四卦画古历的使用上限不会晚于距今5000年以前,可能会更古老,易经中保存的素材就有关于六十四卦画古历的记录。
也许我们对易经和六十四卦画古历的研究和探讨所做的一切努力,不过是打开了距今5000多年以前人类文明历史宝库的一扇门,宝库里藏有的是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
我们民族的文明史远非我们现在能猜测到的。它所达到的科学文明程度也远非我们现在从挖掘墓葬中所得到的几件陶泥制品所证明的。
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六经之首的《易经》,其价值核心是科学体系,而不是蒙昧。求证这个结论,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我们有责任走下去。(全文完)
[附识]
在西姆拉所著《神祗·坟墓·学者》(刘廼元译三联书店1991年出版)一书中对玛雅历作了一个简要的说明。
西姆拉的介绍如下:
“玛雅历的制订方法迥异于人们所熟悉的其它历法,而玛雅历是更为准确的。玛雅历法中有些细节致今还不能解释,除此之外玛雅历法制度大致如下:先设20个图形代表日,每个图形上可以附加从1到13的任一数字,日名和数字结合为260个不同搭配,叫做‘左尔钦’意思是日数(阿兹台克语叫做‘托挪拉马特尔’)‘左尔钦’是圣年历,以区别于实际的年历。实际的年历,即根据太阳运动的年历每年18个月,各用一个图形代表,每月20天,另外有第19个月共5天,这种365天的一年在玛雅语中叫做‘哈勃’。圣年历‘左尔钦’和年历‘哈勃’的结合就是英语中所说的‘历轮’,所谓历轮就是两个历中名有一个特定日重合一次所需的时间。这个时期共18980天,即52年,每年365天。”
“这是一套复杂的计时方法,要讲清楚足够一本专著,玛雅人用这套方法计算时间的准确性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引自《神祗·坟墓·学者》页395至396页)
被西姆拉誉为“世界最完美的日历”并称“不少学者单单研究玛雅历就用去了毕生的时间”的玛雅历,与六十四卦画古历比较实在是简单得多。以我的判断:
1、六十四卦画古历是阴阳合历,玛雅历只是太阳历(阳历),因此玛雅人没有月的概念;
2、六十四卦画古历是在同一个系统内运行,体现纪日、纪月、纪年功能。
而玛雅历则是两个并行系统运行,一个用20个代表日数的玛雅象形文字,表示是纪日系统,依日出日落纪日,循环往复。另一个用18个代表月份名称的玛雅象形文字,来表纪游标在20个代表日数的象形文字的一个循环类似纪月的系统,其原理与六十四卦画古历大致相通。
3、西方考古学家之所以没有弄懂玛雅历,根源可能在于它们误读了写《尤卡坦纪事》手稿的尤卡坦主教地亚哥·德·兰达(1524—1579年)所描摹的玛雅象形文字的月份名称的素描,将十九幅素描都当成月份了,其实那里面有一幅应当是纪日系统所用的游标,他们把它当成十九个月的象形文字了。
如果纠正过来了,事情就简单了。
4、玛雅人生活的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是玉蜀黍,对它种植气候条件的要求要比水稻、菽、稷、麦等作物宽泛得多,因此对气候预测的要求也相对的宽泛。
没有弄懂六十四卦画古历原理就会感到玛雅历很神秘、很高明,了解六十四卦画古历原理后,玛雅历就显得比六十四卦画古历简单得多,也粗糙得多了。一个直到消亡时仍处在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的民族,他的科学程度是可想而知的。他的消亡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这就是考古学结论的意义所在。(完)
微信公众号: 丹东于奕华 优酷空间:丹东于奕华(欢迎订阅,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