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经世》一书谬读(之一)
易经六十四卦画相对断代探讨之三
于奕华
本文内容庞杂,且论述冗长,不适合非专业人士阅读——作者致歉
[前言] 在中国文化史上,对易经六十四卦画相对断代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北宋时邵雍(公元1011—1077年)提出的先天易学。我的这个说法可能会令当代的易学学者们感到惊诧。
在我看来,邵雍率先提出的命题“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只有一图以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以及他在先天易学经典《皇极经世》一书中所建立的图式,都是着意将卦画作为一套系统符号,与古代(伏羲时代)历法的纪历方式整合起来,以此构建我国远古(伏羲)时代的历法模型。这一假说是以卦画作为一套系统符号早在远古(伏羲)时代,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就已经在我们的先民中间使用为前提的。这也就是说,易经六十四卦画早在伏羲时代就被用于历法。被誉为“气象恢宏,博大精深”的《皇极经世》其内核部分也就这么一点有科学价值,可却从未引人注意。后学者没有辨清邵雍不懂古代历法的真像,而对《皇极经世》中胡诌八扯的伪学奉为圭臬,致使谬种流传至今。其实邵雍的先天易之谬不攻自破,而其中的科学成份,却得费沙里淘金的功夫才能显现。我的看法可能很另类,所以把文章的题目定为《谬读》,以求教于有识者。
说邵雍构建古代历法模型,这是从朱熹到当代易学研究者都认同的。不过他们都是把先天易学作为定式顺着邵雍说,发挥邵雍的先天历。很少有人去探索邵雍构建卦画与历法关系的依据何在?因而对先天历的认识大相径庭,南辕北辙。也许有人会诘问:既然说邵雍是一个对古代历法知识无知的门外汉,他怎么会是提出用卦画构建远古(伏羲)时代历法模型的人呢?这不自相矛盾吗?
也许是偶然或巧合,事情就是这么奇怪。现代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对宇宙起源始于大爆炸的假说,是由名叫乔治斯·勒梅特的天主教牧师于一九二七年率先提出来的。两年后由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通过对天体行星的观测收集到了证据,从而掀开了对宇宙大爆炸学说科学性的认识。乔治斯·勒梅特对天体物理学一无所知。他原本是为宗教“创世说”寻找根据,想证明上帝创造宇宙万物的“第一推动力”。然而,由于科学的介入,使得他的假说并未被圈进宗教藩篱,成为经院哲学的资源,却歪打正着成了科学认识宇宙起源的开端。
对比之下,邵雍的先天易学对古代历法模型的假说,因为没有科学的介入,成了理学家沾在手上的粘团子,被团来团去。时至科学昌明的今日居然“面对一千多年对先天易学的探索一直没有找到先天易的证据的历史事实,不能不使我们怀疑北宋之前的古籍中是否存在他们所宣传的先天易学体系?北宋时期提出的先天易学的概念、范畴等是否正确?”(郭志诚《走进伏羲》页123)这着实令邵雍本人都感到尴尬的局面。这也折射出中国文化的特色,被称为国学的中国文化精萃,其中有珍贵价值的科学因素,掉进义理这个大酱缸里,最终成了只有咸味的东西。
客观评价邵雍的先天易学,就应该看到它具有科学和神秘二重性,它的科学性是对远古时代历法模型的构建,它的神秘性是科学性外层包裹着的先天八卦图式。
正是这层层包裹着的先天八卦图式使得“一千多年对先天易学的探索一直没有找到先天易的证据”。而实际上,邵雍和他前辈及后辈们的努力,已经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站在先天易证据的面前了,也许他们只要再向前迈一小步就成功了。可惜他们没有迈出这一步去。因为他们都在迷局中,应了当局者迷这句俗话。
一、先天易的结构——横向看“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图”
邵雍的先天易学是四层叠加构造,具体说是由四张图构成的。
最基础的一层架构是“伏羲先天八卦次序图”也称“伏羲先天八卦横图”。这是先天易学的基础。“没有先天八卦卦序,邵雍的先天易学体系是无法建立的”(郭志诚《走进伏羲》页69)杭辛斋说:“只以唐宋以前,《易》家之传授均未有图,至邵康节始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之旨,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之次,绘为先天八卦之图”。(《杭氏学易七种》页499)。但先天八卦次序的意义不仅在于八卦的排列,也不在于它是由“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个数理逻辑推理生成的。更重要的意义体现在这种顺序的排列使卦画构成本身,即长横(阳爻)短横(阴爻)有了具体的内容,这便是卦画符号的先在性。这一点我在以后另有说明。
这里要强调的是:八卦次序乾一兑二震三离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排列,在先天易学中是作为一个固定程序的模块,成为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度规,或称“内禀”。
作为模块,它还被写成另一种程序:坤一艮二坎三巽四离五震六兑七乾八。前者我们称为正极模块,后者我们称为负极模块,两者顺序相反,但相邻两卦之间的关系不变。
关于先天八卦次序的意义前人把该说的都说了,我这里不再重复。但其中引起误解的是对先天八卦模块的书写程序唯一性的认识。它是依象征意义的阴阳分列,是阳在先,阴在后的顺序排列的。郭志诚先生提出八卦的“同体卦序”(复式)(《走进伏羲》页108)是改变阴阳分列顺序的产物,也就不能称为“先天八卦次序”。由八卦“同体卦序”是无法推列出“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大横图)和“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圆方图”的。我们说邵雍的先天易学是一个体系,就是因为它的程序编写是有先在性的。它前后对应,观照,联系,如若一处脱节,整个体系就散架子了。
先天易学第二层架构是“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即大横图。
简单说大横图就是小横图依阳在先,阴在后的顺序顺推的结果,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可以看成是八个分组:
第一分组A
乾 夬 大有 大壮 小畜 需 大畜 泰八卦
它们都是以八纯卦的乾( )卦为下卦,而分别按八纯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顺序排列为上卦的组合,下卦为乾卦,上卦为先天八卦正极模块。
第二个分组B
履 兑 睽 归妹 中孚 节 损 临八个卦
它们都是以纯卦兑( )卦为下卦,而分别按八纯卦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顺序排列为上卦的组合,下卦为兑,上卦为正极模块;
第三个分组C
同人 革 离 丰 家人 既济 贲 明夷八个卦
它们都是以纯卦离( )卦为下卦,而分别按八纯卦的正极模块为上卦的组合;
第四个分组D
无妄 随 噬嗑 震 益 屯 颐 复八个卦
它们都是以纯卦震( )卦为下卦,而分别按八纯卦的正极模块为上卦的组合;
第五个分组E
姤 大过 鼎 恒 巽 井 蛊 升八个卦
它们都是以巽( )为下卦,而以正极模块为上卦的组合;
第六个分组F
讼 困 未济 解 涣 坎 蒙 师八个卦
都是由坎( )卦为下卦,而以正极模块为上卦的组合;
第七个分组G
遁 咸 旅 小过 渐 蹇 艮 谦八个卦
都是以艮( )卦为下卦,而以正极模块为上卦的组合:
第八个分组H
否 萃 晋 豫 观 比 剥 坤 八个卦
都是以坤( )为下卦,而以正极模块为上卦的组合。
这种排列在先天易学六十四卦方图横向上被称为乾一行、兑二行、离三行、震四行、巽五行、坎六行、艮七行、坤八行分列在方图中。
在下边的分析中,我把上述八个分组的排列顺序的模块特点,借用交响乐曲乐章构成称之为呈示部。在后面的论述中就称乾一行呈示部,兑二行呈示部,离三行呈示部,震四行呈示部,巽五行呈示部,坎六行呈示部,艮七行呈示部,坤八行呈示部。这也是为了区别下边的另一种排列方式,如:
复 颐 屯 益 震 噬嗑 随 无妄八个卦的排列顺序。
这是第四分组D的整体掉个各。以震( )卦为下卦没有改变,只是分别按八纯卦坤一艮二坎三巽四震五离六兑七乾八顺序排列为上卦的组合,就是负极模块为上卦的组合。这种与呈示部相反的排列次序我称之为再现部,在后边的论述中称震四行再现部。与八个正极模块分组的八个呈示部相对应的就是八个再现部。但在先天易学中只用了四个即:
乾一行再现部:泰 大畜 需 小畜 大壮
大有 夬 乾
兑二行再现部:临 损 节 中孚 归妹
睽 兑 履
离三行再现部:明夷 贲 既济 家人 丰
离 革 同人
震四行再现部:复 颐 屯 益 震 噬嗑
随 无妄
用呈示部排列顺序和再现部排列顺序作分别,就容易看出由“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图”(大横图)“横图对剖,规而圆之,为先天大圆图”(杭辛斋语),即第三层“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圆方图)形成的从乾卦到复卦这四组(ABCD)三十二个卦,整个三十二个卦来了个大掉个,前头的变成了后头,后头的变成了前头(DCBA),这种再现部排列顺序的模块特点了。
在易学研究史上有“象数学派”一说。邵雍被划在象数学派的“象学派”,区别于刘牧的象数学派中的“数学派”。(朱伯昆《易学哲学史》第三卷页34—44)。这个说法的起因在汉易。汉易对八卦的解释有“取数说”与“取象说”的区分。“取象说”依“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为八卦方位的依据。邵雍的先天易学秉持“取象说”。其先天易第三层贯彻在“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的方图中,“从下向上看,其八横行,依次为乾一宫八卦至坤八宫八卦,每横行下卦皆为该宫卦。第一横行与第八横行下卦分别为乾坤,表示‘天地定位’;第二横行与第七横行下卦分别为兑与艮,表示‘山泽相通’;第三横行与第六横行下卦分别为离与坎,表示‘水火相射’;第四横行与第五横行下卦分别为震与巽,表示‘雷风相薄’。再从右竖行向左竖行看,共八竖行,依次为乾宫八卦至坤宫八卦,每竖行上卦皆为该宫卦。第一竖行与第八竖行,第二竖行与第七竖行,第三竖行与第六竖行,第四竖行与第五竖行,各自上卦分别表示‘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水火相射’,‘雷风相薄’。
进一步说方图从东南角斜行至西北角,其顺序为乾一至坤八是‘伏羲先天八卦次序’。从东北角至西南角,其顺序为否、咸、未济、恒、益、既济、损、泰八卦。这两条斜行线形成交叉对角线,两条对角线上的八个卦相对为四层卦象相对的卦。”(张其成《易图探密》页76)这都贯彻“象学派”的原则。与邵雍所说的“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只有一图以寓其象数”,保持了一致。但无论是邵雍本人还是后来的朱熹说到“方图象地,有逆无顺,定位中有对待,四角相对,对乾八对坤八之类”,也就打住了。后来的研究者给方图对角线加上“子午线”、“经线”、“太阳线”和“卯酉线”“纬线”“少阳线”(张其成《易图探秘》页76)。这样一些与历法有关系的意义,也多少是从卦画构成层面上的引伸。
可是从易学史上看,汉易卦气说以六十四卦分配节气,也将历法与卦画之间建立联系。如十二消息卦,复子、临丑、泰寅、大壮卯、夬辰、乾巳、姤午、遁末、否申、观酉、剥戍、坤亥,也是依卦体六爻的阴阳变化,由阳爻依次递进,到阴爻依次递进。以卦画的象征意义(阴阳)来解释气象的变化过程。复为一阳生,临为二阳生,泰为三阳生,大壮为四阳生,夬为五阳生,乾之六爻皆阳,从复到乾为阳生阴消之象,表示阴息已极。姤为一阴生,遁为二阴生,否三阴生,观为四阴生,剥为五阴生,坤之六爻皆阴,从姤至坤为阴生阳消之象,表示阳消已极。
又以卦画做为计量单位。以六十卦主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日(四分历),每卦主管六日七分,六十而一周。但这种联系只限于个别的用卦画解释历法。把卦画作为历法的附件是那个时代的历法(四分历后天历)。而邵雍用卦画系统构建的是远古(伏羲)时代历法(卦历先天历),体现卦画的整体性。或者说汉易“取象说”若把卦画去掉,历法依旧存在;而邵雍的先天历把卦画撤去,历法就散架了,历法就不存在了。没有卦画,就不能说阴道阳。没有卦画没有阴阳之变,就没有“初无文字,只有一图以寓其象数”的伏羲之易。
更主要的是:十二消息卦,在卦序排列中是间隔不等的,用它来代表十二个月,从卦画的爻变上可以说通,从卦序排列上,就说不出什么道理来的,就不合理了。就是用十二地支相配也是不对位的。而这又与每卦主六日七分的卦序排列两拧。与汉易卦气说相比较,邵雍从大圆图引入历法是具体的。大圆图将复卦列为首卦,确定“冬至子半,阳气始于复卦”,这就把卦画构成的象征意义与历法结合在一起。复(
)卦的卦体是下震上坤,他是从复( )卦六爻中只有初爻是阳爻这个角度切入的。依次向上都是阴爻,赋与了“一阳初生,万物之始”的意义。把古代历法编制的基准点——冬至——这个节气的确定,附着在复卦的卦体构成上,作为历法编制的起始点。虽然这个结合与确定不一定对(我们后边会说),但用卦画卦体构成去附合历法,就与汉易卦气说不同。此外他还将另外一些有象征意义的卦画也附和历法。其中以震
为初三,月之始生为朔;兑 为初八,月上弦;乾 为十五,月望之时;巽 为十八,月之始亏;艮 为二十三月下弦;坤 为三十,晦时。而圆图剥 、复 、姤 、夬 的转化,复
、乾 、姤 、坤 的消长,也都使用卦画卦体结构的象征意义。
所以,我们说邵雍的先天易学是对远古时代历法模型的构建设想,就是因为他是用卦画结构来附和历法,而这是从大圆图开始切入的。王植说的“然邵子精义尤在先天圆图”(《皇极经世·外篇臆说》页325九卅出版社2003年版,本文所引均是该版)是有的放矢。
但这对邵雍所说的“伏羲之易”,还只能说是一层架构,是第三层架构。第四层架构是在第三层架构的上面,(以第三层架构为基础),在方圆图基础上形成的“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图”。(原图如下)
由“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图”可以深入邵雍先天历的核心。
王植说:“然邵子精义尤在先天圆图,其以三百六十卦言历,以四正卦当闰,曰乾坤离坎之不用,所以成三百六十之用也。此非先圣所尝言也。”是“先圣所未有而邵子创为之”(《皇极经世·外篇臆说》页325)。应该说对先天易学的评价,只有王植看到本质。其他的人,不论朱熹还是黄宗羲,无论何梦瑶的《皇极经世易知》还是毛奇龄的《仲氏易》,怎样褒贬,其实都是敲边鼓,没有打着正点。
王植说“以三百六十卦言历,以四正卦当闰”,说的就是把卦画与历法联系起来,构建远古时代(伏羲时代)的历法模型,这也正是“先圣所未有而邵子创为之”的内容。
如果说我们在前边的描述可以看出“伏羲先天八卦次序图”(小横图),“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大横图)“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圆方图)在层次上是在同一基础上的叠架。构成类似框架支撑的特点的话,那邵雍还只是说到“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并未深入到“只有一图以寓其象数”,“其以三百六十卦言历,以四正卦为闰”,这个核心问题上来。同时也可以看出前三个图与“乾坤离坎之不用,所以成三百六十之用也”的“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图性质是不同的。也可以说前三个图是不能用来言历的。所以我们在研究邵雍的先天历时,大可不必费多少工夫去研判前三个图的。虽然“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图”与前三个图有密切的关系,在结构上也有类似,但它们之间有着性质上的差别。这其中的一个根本原因是四张图可能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前三个图出于邵雍,“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图”可能出自于邵雍的前辈。原图是“六十四卦变三百八十四卦图”。是邵雍把它改动了并创而为之把“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图”用于构建远古(伏羲)时代的历法模型的(这一点我在后边部分说明)。
以三百六十卦言历,以四正卦当闰”采用两种表述方式:一种是“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图”,一种是在《皇极经世》一书中所列的表格。这些表格可以看成是对图的具体说明。《皇极经世》卷一至卷十二的“以元经会”是十二张前后连接的表,是一张大表的裁断。这张大表实际上是“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图”的注释。(《皇极经世》卷十三至卷二十四“以会经运”所列表格,我们在下一部分说)
。
与图不同的是大表打了支架。这个支架是用十天干在左,十二地支在上,和序数从第一到四千三百九在右,把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的经纬卦框了起来,支撑着卦画。借用六十甲子纪历形式和序数排列,将以卦画纪历比附古代历法的六十甲子纪历。他对把六十四卦中的乾坤离坎四卦剔了出去,以所余六十卦与六十甲子对应的解释是:“卦有六十四,而用止六十者何也?六十卦者,三百六十爻也,故甲子止于六十也。六甲而天道穷矣”,“体有三百八十四,而只用三百六十何也?以乾坤坎离之不用也。乾坤坎离之不用何也?乾坤坎离之不用,所以成三百六十之用也。”(《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补》)。想从这里进入远古时代(伏羲时代)历法的殿堂。
我们看他的十二张表中的卦画排列有什么奥秘,就要将图与表对照起来看。
十二表中所列一经卦领六纬卦,六十经卦领三百六十纬卦,与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图中所列六十经卦领三百六十纬卦是一致的,一表一图,卦画的排列都一样。但是表所列卦,不如图所列卦画看得清楚,连贯。
下面我们先将由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圆方图”转换的“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图”做一个拆分。将“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图”排列顺序裁成八个部分。每部分经卦是以 “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圆方图)方图呈示部或再现部为单位,其所领纬卦也依经卦划分单位。只是把原先看一经卦领六纬卦的纵向排列顺序,变为六纬卦依经卦划分横向成行排列单位。如下图所示:
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图
简单地说就是看经卦与纬卦的关系时,不是竖着看,而是横着看。以所说的构成方图模块的呈示部或再现部来拆分成八经卦(或七经卦)合领六行纬卦,作一个板块来看。原则是:拆成板块横着看。图示如下:
拆分图A是由八个经卦与所领四十八个纬卦组成的板块:
我要解释的是:纬④是该经卦从益震中间断开,分两部分向相对方向平移,是位相的改变。纬④这种形式我们称为平移式。其成份是震四行的同体异构。而纬卦第五横行与第六横行上下两行八个卦的排列参照经卦复
颐 屯 益 震 噬嗑 随 无妄这个模块看,纬⑤纬⑥其构成也是震四行的同体异构,其上下两行八个卦中间分两组,每组呈同卦大对角交叉态势,上下对应,如下图示
纬⑤纬⑥上下四卦一组的同卦对角交叉我们叫它四卦大交叉;
假如我们在纬⑤纬⑥上下两行中间置一镜面,或者在单行四卦中间置一镜面,那它就呈现两个“镜像互补”现象,如下图示:
这种看似简单的镜像互补现象与先天八卦的关系令人费解。但如果从后来纷繁杂出的“阴阳太极图”的来源上查核,不能说与这种“镜像互补”现象没有血缘关系。
我们称为间隔小交叉
经卦与第六行纬卦纬⑥形成同卦对角交叉形式,是二卦一组的交叉,如下图示:
经卦与纬⑥两卦一组的同卦对角交叉我们叫它经纬两卦小交叉。
下面我们以这个方式来分解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梳理经卦与纬卦的关联图式:拆分图B
拆分图B是由七个经卦与所领四十二个纬卦组成的板块。
这是经卦离三行再现部排除离卦(六十四卦除乾坤坎离四正卦不用的离卦)和六纬卦依次排除旅、大有、噬嗑、贲,同人,丰六卦。这六卦依旅大有噬嗑贲同人顺序竖向排列,就是离卦的一爻至六爻的变化,依再现部原型看,它们的位置应该是夹在经卦丰革所领六纬卦之间。
拆分图C是由八个经卦与所领四十八个纬卦组成的板块。
拆分图D是由八个经卦与所领四十二个纬卦组成的板块
如果将所排除卦连贯起来看,D组排除的是以乾卦为经卦的一爻至六爻的变化,姤同人履大畜大有夬六纬卦,依照再现部原型他们的位置应该是夬卦所领⑥纬卦之后。
拆分图E是由八个经卦与所领四十八个纬卦组成的板块
拆分图F是由七个经卦与所领四十二个 纬卦组成的板块
如果将所排除卦连贯起来看,F组排除的是以坎卦为经卦的一爻至六爻的变化,解比井困师涣六纬卦,依照再现部原型,它们的位置应夹在经卦蒙师卦所领六纬卦之间。
拆分图G是由八个经卦与所领四十八个纬卦组成的板块
拆分图H是由七个经卦与所领四十二个纬卦组成的板块
如果将所排除卦连贯起来看,H组排除的是以坤卦为经卦的一爻至六爻的变化,复师谦豫比剥六纬卦,依照呈示部原型看,它们的位置应在经卦剥卦所领六纬卦之后。
以上八个拆分图的解析显得很繁琐,又很无奈,邵雍及他的师辈们的确费了很大的心思来构建他们的体系。有学者认为邵雍的先天易学是道学的产物,这个判断不无道理。我们对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的分析过程就有感做此图者确实费了心思,把图的构成弄得神叨叨的,有一股强烈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霉味。
我们再重新把它组装起来,采用呈示部、再现部,大小交叉的板块式的组装,看看是怎样一个结果。
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板块图(前大板)拆分图A、B、C、D
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板块图(后大板)拆分图E、F、G、H
我们将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四卦图简化为前后两个拼图大板块,这个拼图中的经卦和与其对应的纬①、纬②、纬③体现的是“伏羲先天六十四圆方图”方图的排序,其差异是再现部与呈示部。邵雍对大横图做了改动,成为“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位图”(圆方图)。但这种改动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其从属于“伏羲先天八卦次序”(小横图)的属性。所以还是在先天易的范畴。
而经卦与其对应的纬④、纬⑤、纬⑥除了有同体异构和交叉对应的特点,却与先天易毫无干系。这种同体异构和交叉对应关系,非但不是“出自天然,不用(人工)安排”的先天性,而恰正是人工安排,而且是刻意安排的后天性。这其中的奥秘,从横向看是模糊不清的,在后边的竖向看我们才能破解。但这种刻意安排与先天易无关,与“伏羲先天八卦次序”无关是无庸置疑的。
我们还看出一个疑点,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图并不是简单地把六十卦(经卦)各重复排列六次,形成三百六十卦(纬卦)。六十卦(经卦)是六十四卦排除乾坤离坎四卦。可变三百六十卦时,经卦中被排除的乾坤离坎四卦,又堂而皇之的回到三百六十卦的排列之中去了。并不如邵雍所说“乾坤离坎之不用,所以成三百六十之用也。”
实事是:三百六十卦是六十四卦全用。其中有四十三卦各出现六次(包括乾坤离坎四卦),共计出现二百五十八卦(次);十八卦各出现五次,共计九十卦(次);三卦各出现四次,共计十二卦(次)。这种各卦出现的次数的不等是由经卦乾坤离坎之不用造成的。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均衡现象,这其中隐藏了什么秘密,我们似乎还不清楚。可这不是正常的情况,这一点是确实的。
综上所述,在这一部分:
横看“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图”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图”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先天易。
第二“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图”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图。
对于这两点结论,我们将在后面——竖向看“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图”部分做进一步说明。
本文完(2011年11月11日)
微信公众号: 丹东于奕华 优酷空间:丹东于奕华(欢迎订阅,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