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阀门

调节阀

减压阀

电磁阀

    再论易经六十四卦画的历法功能

    分享到:
    点击次数:2854 更新时间:2017年08月16日11:19:35 打印此页 关闭

    再论易经六十四卦画的历法功能


    于奕华



    【开篇的话】

    20088月在互联网上发表《试论易经六十四卦画的历法功能》一文,提出《六十四卦古历论》这一假说七年来,围绕这个假说的证明拉拉杂杂地写了12个专题。如今又回到了当初的题目上来,始于斯,终于斯,对《六十四卦古历论》假说的证明画个圈,算是自圆其说吧。

    把易经六十四卦说成是一部历书,我并不是是始作俑者。汉代的《春秋纬说题辞》说:易者,气之节,含五精,宣律历。上经象天,下经计历历史上这一说并未受重视,因为它只是一说,并没有拿出根据,可以说是猜想。我的研究是利用模型提出假说,来证明这个假说。由易经与远古时代历法关系切入华夏史前史的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它的意义或许要经过许多年后才能被理解。而眼下,相对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而言,中国远古时代的历法研究显得微不足道。至于远古历法与易经的关系,在科学界看来,是一个闻所未闻,虚无缥缈的天方夜谭。这也难怪,眼前既无文字记录,又无实物存在,怎么能知道距今8000年前的历法是什么样子呢?再说,把远古时代的历法和算卦的易经六十四卦扯上关系这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吗?夏商周断代工程是聚集了全国各学科的顶级专家学者200余位之多,耗资十余亿之钜的大手笔。可研究华夏文明起源之远古时代历法与易经六十四卦的关系,这能算哪门子工程?有谁愿为此花上一文钱?当今社会上没有钱的推动,谁还会去干这等傻事?况且,能够理解研究远古时代历法与易经六十四卦关系意义的人,大概不会比当年懂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的人多。

    其可叹也欤?

    我对《六十四卦古历论》假说的证明,是从認知科学的立场,利用《易经64卦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推演远古时代历法的。其意义,诚如英国天体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说过的你必须清楚什么是科学理论。我将采用朴素的观点,即理论只不过是宇宙或它的受限制的部分的模型,以及把这模型中的量和我们的观测相联系的规则。一个好的理论必须满足以下两个要求:首先,这个理论必须能够准确地描述大量的观测——这些观测是根据只包含少数任选的元素的模型所做出的;其次,这个理论能对未来观测的结果作出明确的预言。(霍金《时间简史》页6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从广泛的意义讲,凡是能称为科学的理论,在创立过程中都会使用相应模型来推演和阐释,并利用推演过程所呈现的观测到的结果,对理论进行修正。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其中看上去前后不一致,出尔反尔,就包含着对发现和发生矛盾和错误的证伪。

    我扯这么远实际上是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难道可以这样研究历法吗?难道可以这样研究易经吗?

    读过我文章的读者,至少会有一点启发。现在摆在读者面前的是我七年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的总结。

    这个专题的正文部分共七节。

    第一节 对远古时代历法功能证明的理论立场

    第二节解读全新版《易经六十四卦全新排列架构图》

    第三节 设置的元素及配置

    第四节 复制一座古观象台

    第五节 运用《架构图》及配置推步远古时代历法

    第六节 关于占月

    第七节 历法功能的异化(华夏史前史论纲)

     

     

    第一节 证明远古时代历法功能的理论立场

    我对《易经六十四卦古历论》假说的证明,是以《试论易经六十四卦画的历法功能》一文设计的《易经六十四卦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的推演历法展开的。是基于我国古代历法的立杆测日影法用于观察日影和月相的变化过程,与用易经64卦画这套完整的符号系统来记录变化过程相匹配,阐释我国远古时代的人对天文现象的认知程度(观象授时)为依归的。

    然而,即便是使用模型推演历法功能,要想建立起它与史前历法之间的关系,还是受以下条件限定的:

    第一,从功能上讲:它必须是通过观测达成全面、准确地推演出中国古代阴阳合历的功能。这其中包括能纪日、纪月、纪年;能记录月相变化阶段和周期;能记录回归年周期长度及节点;能置闰;能确定记录历元和正朔;能记录日食周期,能预报日月食的发生等完整的历法功能;

    第二,从形态上讲:它必须是具有直观可计量、

    可重复再现、可预测、可验证”的特质;而这又是除完整使用易经64个卦画这唯一的系统符号之外,不能使用其它任何符号,因为那是在没有文字和数字的时代;(强调完整使用64个卦画的意义,是《六十四卦古历论》与历史上其它任何研究易经与历法关系的根本区别,是我享有的专利权。)

    第三,从结构上讲,它必须具有区别于后中国古代(有文字有数字时代)历法的远古时代典型的历法特征;能体现历法发展的既有承继性又有阶段性的特点;

    第四,从范畴上讲,易经六十四卦与远古时代的历法功能研究,必须是只与《易经》有关联,而不能旁及其它;这是它的断代要求,我们的研究是从原生态而不是从次生态开始;它必须超脱《易传》的束缚

    然而,这些限定条件同时又把我们赶进了公理不完备性定理的胡同里。

    我设计的《易经六十四卦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是虚拟距今八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存在过的东西,眼下并无实物作凭证。(现在发掘出土的陶寺古观象台遗址,只是间接的实物证据,且当下尚不被认可。)这样不仅我们的证明就悬在半空,没有立足之地。同时,还遭遇两大难题的交叉困扰:

    其一,利用虚拟模型的推演本身是否符合我国远古时代的历法推步?

    其二,用什么来证明推步的结果就是远古时代的历法遗存?

    本来,寻找远古时代历法遗存,这是考古专业的任务,我们局外人只能等待。祈求上苍,如果它确实存在过,就一定会留下蛛丝马迹,这需要极大的耐心。

    可科学研究从来不是等待上苍的恩赐。与其它动物比较人类具有特殊的功能,这就是思维创新。人类的科学研究是可以在特殊实验室进行的,这就是大脑实验室。不是故弄玄虚。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都是在大脑实验室进行的。

    《六十四卦古历论》假说的证明也可能在大脑实验室进行。它研究的方向一个是卦画历法功能的推演,一个是卦画产生条件和相对断代的确定。如果我们将《六十四卦古历论》,即易经六十四卦是远古时代历法的遗存这一假说的证明,禁锢在需要实物证据的藩篱中,以当下中国考古学界仍受挖到什么说什么的顽固控制下,不挖到远古时代的历法的实物,那就永远无法了解和解释远古时代历法的意义,更无从谈起研究远古时代和文明的起源。我们面对的现状是,即便是挖到像陶寺镇古观象台遗址这样的实物,也未必会有人往易经64卦的历法功能那方面去联想。举个简单的事例。陶寺镇遗址灰坑出土的一件陶扁壶,其腹部的两面各有一个朱书文字。专家破译一个为“文”字;另一个有的認为是“尧”字,有的認为是“日”“月”两个字。没有一个专家認为那个“文“字”可能是“爻”字;那“日”“月”两个字可能是一个“易”字。这就是“易爻”两个字。至于由此推论,陶寺古观象台时代尚无“卦”的称谓,只有“爻”的称呼,“爻者,时也”,说的就是历法。易卦阴阳七八六九之分当是有十进位运算以后的事,这就更没有人敢讲。对陶寺古观象台遗址和陶扁壶这样实物的研判尚且如此,更何况《六十四卦古历论》假说的研究是由传说伏羲画卦时代向前追溯。在没有文字没有数字,距今约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又依据什么对那个时代的遗存做出研判呢?(我国天文历法界权威学者都不知道早期历法推步,你一个历法的门外汉怎么可能知道呢?)这样看起来,依靠实物证明的路是走不通了,得另辟蹊径,那就试着在大脑实验室进行研究。大脑实验室研究有一个充分的条件可利用,《六十四卦古历论》本身是一个假说,对它的证明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只要说出道理,找到根据就行。

    按法国考古学家伦福儒的说法,认知考古学是研究隐藏于过去的物质资料背后的难以捉摸的无形之物的考古学。这启发我们:我们所要寻找的遗存有可能存在于物质资料背后,是我们尚未认识的无形之物。它很有可能就存在于我们人类自身延续的意识之中,极有可能保存在被后代用文字记录下来的资料里。通常情况下,动物死后,其经验也随之消亡。但是,人类却可以通过语言的象征系统将其思想和文化、感受和经验一代代地传递下去。文化的历史意义或历史的文化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可以跟随时间逐渐发生变迁的持续现象。从现有的文字记录中可以寻找通过语言传递下来远古时代的遗存。对它的证明就是大脑实验室中的逻辑实证。这么说,听起来像是不靠谱。换个说法,按章学诚说的“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来理解,事者,事实;理者,逻辑。事者,理所倚:理者,事所伏。能把事情说明白,就是说明白道理了,反之亦然。我想,章学诚的说的大半是这个道理。那要把远古时代历法与六十四卦的关系说明白的端点在哪里?最简单的是,卦画是怎么来的?六笔画卦是怎么来的呢?这件事中的道理是,卦画是怎么来的?怎么画出的笔画卦?为什么易卦不是四笔画五笔画或七笔画八笔画?单单非要是六笔画呢?这其中一定有它的道理存在。如果我们自己说不明白,那历史上有没有要说明白这是什么道理的呢?找来找去,与其他人比较而言,邵雍算是最想说明白,也被认为是最能说明白64卦的生成和排列次序的人了。其他的人都是等而下之。那么,我们就从对邵雍的先天易的探究入手,从他的先天卦序和变卦图开始,找出其中的道理来。

    正是对邵雍先天卦序产生怀疑,在进入关于卦画的相对断代问题的探讨过程中,我见到了显示前行方向的光亮。我从二进制代码运算切入,在《试论卦画生成的规定性》和《再论卦画生成的规定性》两篇论文中,对运用逐次加一笔法成卦和最上加一笔法成卦这两种不同成卦路径的比较,揭示了易经64卦的生成过程及排列次序的机制,找到易经为什么一定会是64个卦?为什么64个卦会出现那么一种排列次序的由来。这无疑为推翻邵雍的先天卦序和利用模型推演卦画历法功能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基础。同时也启发我梳理出这样一条思路:对卦画的历法功能的证明,除了寄希望于挖到实物的侥幸,是可以通过该卦画排列位置(相)所直观表达的历法意义(日光投影所记录),与该卦爻辞关于历法的表述高度契合为依据的推理,即依王观堂的“两重证明法”来实现的。如果我们假设《易经六十四卦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是后来地下考古挖掘的出土实物(其中的一部分就是陶寺镇古观象台遗址),易经卦爻辞是先前纸上的记载。如果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相互印证的关联,且《易经》卦爻辞所记录的若又是远古时代的历法,那么,退而求其次,即便不能证明它就是远古时代的历法遗存,也不能否認它就是远古时代的历法遗存。这其中的历史事实的存在与逻辑实证的同一性是不容置疑的。

    我在《论卦画排列次序的先在性》一文,解析了《履》卦、《姤》卦的卦爻辞,证明该卦在《架构图》上的位置与该卦爻辞表达的意义是一致的,简单说就是共存关系。我们再拿一个实例来说明。《易经·泰》各有小往大来,《否》卦辞有大往小来两句卦辞。这四个相同顺序不同的字,一颠一倒。那它们为什么会分别出现在《泰》卦和《否》卦中?为什么《泰》卦就一定得是小往大来,《否》卦就一定得是大往小来呢?翻遍解释易经的书,不管做的何解释,就是说不明白为什么非得那么说不可?没有指代主体的确定性是片面的。可如果我们拿《泰》、《否》两卦的卦辞来与它们在《架构图》上的位置(相)的历法意义相对照,就一目了然。《架构图》上这两个卦的位置(相)与卦爻辞之间所共存在的是历法关系(我们在后边做说明)。但是也有看不明白的,易经《中孚》、《归妹》和《小畜》卦均有“月几望”爻辞。传统易经研究都以“月中望日”就是现在说的阴历十五来解释。从字面上看这并无异议可争。但为什么单是这三卦要记“月几望”,与这三卦中的什么内容有关系呢?如果用《架构图》中的卦位来解释,以夬卦为初见新月,中孚卦排列在第13位是月几望,这好理解。但小畜卦排列在乾纪月区第3位;归妹卦排列在乾纪月区第30位, 这个卦位是乾纪月小月29日的空位,怎么会是月几望呢?你不说《架构图》上卦位的直观历法意义是读懂易经的钥匙吗?怎么不灵了呢?又怎么自圆其说呢?

    虽然我很早就意识到六十四个卦画的排列顺序不是随意的,它们在六十四卦全新排列架构图和高表投影模型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是唯一的、不能有任何错位。20094月《对易经卦辞元亨的破译》页11)但直到写《易经丰卦正解考》时才算弄明白,确定《易经》各卦在《架构图》中的位置(相)的直观历法意义,是与该卦的卦爻辞所表达的历法意义高度契合,就是说,卦的爻辞就是说明卦所在位置的直观历法意义的。从逻辑实证的意义上说,只有明白这一层道理,才能读通读懂《易经》。

    虽然易经六十四卦的历法功通过模型简单的操作与中国古代阴阳历(有文字和数字时代)是一致的。但是否是远古时代的历法,则要有《易经》卦爻辞与《架构图》的契合来证明。当初我设计的《架构图》是受朱熹《变卦图》的影响。而朱熹《变卦图》并不适用于远古历法的要求,故而,依朱熹的变卦图读《易经》卦爻辞多是扦格不通。虽然我对《架构图》修改过三次,但那都是打补丁。直到我运用二进制代码运算,得出新的易经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图谱,才算找到了确定《架构图》的依据。

    然而,确定了《架构图》是一回事,如何使用《架构图》推演历法则又是一回事。这就是我们的这个专题以全新版的《易经六十四卦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重新推步易经六十四卦的历法功能的缘由。

    逻辑实证这个词,在中国名声不好,是受被批判的胡适宣扬他老师杜威的实用主义牵连的缘故。其实,读过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篇《商品与货币》的,都明白马克思使用的就是逻辑实证方法。只不过在新中国没有人敢说出来,批判胡适还批到马克思了。    

    第二节  解读全新版《易经六十四卦全新排列架构图》

    20086月我在《试论易经六十四卦的历法功能》一文中,使用的《易经六十四卦全新排列架构图》是依朱熹《原本周易本义·变卦图》在格式做了列的变动,为的是配以立杆测日影。后来,在研究卦辞元亨的意义时,觉得先前的坤、乾两个部的区划与功能不匹配,就将原来以坤部剥卦画表记冬至时刻,改作由乾部夬卦画表记冬至时刻,我称之为修正版

    再往后,在研究邵雍《皇极经世》六十卦变三百六十卦图的时候我意识到,朱熹的《变卦图》是在64个成卦基础上的排列变化与卦画的生成无关。而邵雍的《先天64卦图》是在最上加一笔法成六画卦基础上的排列,这与三笔画卦因以重之形成的六笔画64卦及排列次序一样,都是有了文字和数字时代的十进位制运算。至于因而重之那更是在卦画抽象为乾天、地坤、震雷、离火以后,是离远古时代大老远大老远的事儿,它们的生成路径完全不同,生成过程都不具有适用于史前历法的条件。                                             这样就得另起炉灶。我遂在《试论卦画生成的规定性》一文,从二进制代码运算入手,从最初的一短横(0)、一长横(1),逐次加一笔加到六笔画卦,得到64个卦画和卦画排列次序图谱,我以为这个图谱是有十足把握的,称之正订版。                                                                                           

    正当我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时,忽然意识到,高兴得太早。因为从最初的一短横、一长横逐次加一笔,加到成六笔画卦的过程中间,卦画排列次序会因某一卦排列的变动,而生出它种排列次序,卦画排列就会有多样性。究竟其中的哪一种图谱是适用于史前历法的排列次

    序?确定的依据是什么?我其实并没有弄明白。此前之所以改来改去,原因就在这里。这就有了《再论卦画生成的规定性》一文。                                                                                   此外,我对用二进制代码运算逐次加一笔法成六笔画卦有一个推论:易经卦画之所以成六笔画卦,不再往下推到七笔画八笔画的原因,不在卦画本身推步这个内因上,而在于与它同时形成的排列次序的外源性,就是它同时满足历法立杆测日影观察和记录的要求。简单说,远古时代历法实践要求是:64个卦画多一个没用,少一个不行;而卦画的排列次序可能是多样的,但这其中只能有一种排列次序是符合历法的实用和适用要求被保留下来。卦画推步是一个选择淘汰的过程,一定是在多种不适用历法实践的排列次序被淘汰后,才有一种与历法实践要求一致的卦画排列次序被保留。这也是由卦画生成的规定性。所以,对《架构图》的确认条件应该是经过历法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简单地说64卦排列图谱还不是《架构图》。也就是说,由图谱到《架构图》还得另有条件,这是构成卦画排列的外源性。由此,我们看到一个崭新的史前历法的发育过程。以易经64卦为历法标志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是戴着兜裆布,披着兽皮的未开化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未必比我们现代人愚蠢。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态度可能比我们现代人还要积极。在《再论卦画生成的规定性》一中,推导到的64卦排列次序的图谱如下:



    坤部32卦排列图谱



    乾部32卦排列图谱



    (我用符号*对坤、乾两部作隔离,把符号*的竖向连线作中轴线看,用符号===把坤部上下,乾部上下分割开,这只是个借用的搭脚手架,过后拆掉。为的是作变换。)

    由图谱变换为《架构图》的说明:

    变换后排列如下:(坤乾分界*--*中轴线符号)





    这个变换式是最终经过历法实践检验的变换式。我们命名为全新版《易经六十四卦全新排列架构图》。

    由图谱到《架构图》的具体变换过程是:事先用*--*符号把坤乾两个部分左右隔开,再用===符号把坤乾两部的上下分别隔开,上半部分是自上而下的数码标示顺序,下半部横看坤部是自左而右,乾部是自右而左,其实竖起来都是自上而下。这样就有四个部分了。它们是原来的64卦图谱经两次变换而成。第一次是先将乾部整体32卦做180°上下翻转,原来的上部变下部,下部变上部。第二次是在乾部翻转180°之后,将原坤部下部之16卦,和翻转后的乾部下部之16卦,这两个下部整体分别以轴线*--*为基准,各自向内旋转90°后,再将靠轴线分布在第三象限的遁、咸旅渐列,和分布在第四象限的临、损、节、归妹列,各向往外掰30°,这样就在第三第四象限之间形成夹角60°的扇形空白区,这个空白区是立杆投影不能形成投影区。最终其分布以轴线(*--*)为纵坐标,上下两部分界线(====)为横坐标,纵横坐标交汇点设为坐标系原点(·O),分为四个象限。图中各卦位,第1象限乾部是夬1//无妄15的排列;第2象限坤部是剥1//15的排列;第3象限是姤16//31的排列;第4象限是复16//31的排列。坤、乾两卦为单列纪月卦,分别排列在横坐标端点的下方。第三象限与第四象限之间两个边界形成约60°圆心角的扇形是立杆不能形成投影的区域,其第三象限的边界线是经过原点的夏至时的日出线延长线;第四象限的边界线是经过原点的冬至时的日出线。

    这就是全新的《架构图》(全新版)布局。是适用于立杆测日影的观察与用64个卦画作记录的历法。

    以我们今天的认识,《架构图》的特征是几何状呈现对称型平衡,或平衡型对称。对远古时代的人类这个认识是对人体器官形状特征的模拟。我们看到《架构图》坤乾两个部分左右相对位置上的卦画是对称的,卦画的性质是相反的。卦画排列形成这种对称使游标P的运行始终保持平衡的常态。这就是被后代人概括为天行有常知常曰明

    设置的元素及配置(闭门造车想当然耳)

    《架构图》有了,但它只是一个有记录功能的符号系统。要用它推演历法,还要与另一个有观察功能的系统匹配,单靠一张图是不可能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得有使之变活的物件,至于什么物件能使死图变活,邵雍的聪明脑子到死都没有明白这个蒙着一层窗户纸的道理。                                                                 图自己是没法活动起来的。可不比我们聪明的远古时代的人通过极简单元素的设置,就使图变活了。

    第一个设置的元素是游标P

    可以想象,这是一个木制可移动物体。它的形状类似后世的钟锤叫铎是金属的,有半个人身高。依照月落日出,或日出月落为一日,由专司其职的人按《架构图》排列在地面上的卦位自上而下移动一个卦位。游标P与卦画的位置合一纪一日,游标P的设置是《架构图》活起来的关键。

    第二个设置的元素,是纪月卦坤卦体、乾卦体

    可以想象,这是两个木制可移动物体。它的形状是上下、左右、前后六面都刻有标识(坤卦画、乾卦画)的正方体,高度与小腿齐。它们分别是依照游标P在坤纪月区移位结束,先由月尾卦(否)经由纵向坐标轴通道*-*竖直向上移到乾纪月区月首卦位(夬)后,再由专司其职的人由级差阶梯式的月阶,将坤纪月在月阶上上移一个月位。尔后,再随着游标P在《架构图》乾纪月区卦位移位结束,由月尾卦位(泰)经纵向坐标轴通道*-*竖直向上移到坤纪月区月首卦(剥)后,再将纪月卦乾从乾纪月的月阶上移一个月位。

    此时必是新月出现时游标P分别在剥夬卦位上。

    就这样,随着游标P在坤乾两个纪月区纪日卦位下移的推动,坤卦由坤部平分线姤卦卦位上,升卦卦位下的始初位;乾卦由乾部平分线无妄卦位下,复卦卦位上的始初位,开始轮流交替各上移动六次,坤乾两个纪月卦最后到达剥夬卦位的顶部并列,就是12个朔望月的结束。此后沿中轴线*-*通道下移到原点·O,再顺平分线====各自向左(西)、右(东)回移到自己原来的始初位,结束了一年的纪月行程。

    就这样完成一年12个朔望月(354日)的记录。

    同时也即将开始新的一年12个朔望月的纪月行程。

    第三个设置元素,是观测日影变化过程的立杆L

    想象中的立杆L,是一个约9米(3米的平方)高的木杆,被竖直立在中轴线*-*与平分线===的交汇点(横向坐标与纵向坐标交点),即坐标系原点·O处。长杆L的顶端东西方向横镶嵌一根约长3米长细木条,平分细长木条与立杆连接处的中线上钻有一小孔。这就是用来观测日影变化过程的立杆,它最初的来源可追溯到神话传说夸父竟日

    第四个设置元素,是卦画的铺设

    想象64个卦画除了乾坤两个卦画是可移动的,其余62个是按照全新版《架构图》固定在夯土台基上。卦画是由木制或彩陶制的圆柱型的长棒、短棒摆出的,长棒和短棒分别以颜色区分(彩陶时代是一个断代参照,再早就是木制染色。)为什么考古发掘没有发现卦画的实物呢?客观上与它的材质是木制或陶制,易焚毁腐烂有关。而掌控历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血亲集团有意破坏是主观上的原因。当历法被具有专业技能掌控,形成血亲继承,那公共事务就被私人垄断,成为占有他人劳动的根据,原来的公共设施自然成为障碍,被焚毁是必然的。(关于中国历史的大变动,是史前史研究的内容,以后我们有机会时再深入讨论)卦画制作的规格不同,大的约1.5米见方,是成人两个步幅。

    复制一座古观象台

    直到现在,数学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研究学者都无法解读成书于西汉《周髀算经》中的七衡六间图,弄不清楚它产生在哪个时代。以至于有的学者将七衡六间图解读为是自冬至到夏至为太阳运行的七条轨道七衡六间对应与农历的十二个月。冬至日行外衡,夏至行内衡,太阳每月行一间,自冬至到夏至,太阳行六间,对应于农历上半年的六个阴历月。这话说的有点外道。太阳所行是阳历,怎么可能对应阴历月呢?其实,只要设法把《架构图》装进七衡六间图中,并把它们配置装到陶寺镇古观象台遗址上,复制了一座古观象台,其意义就不言自明了。

    197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所与山西考古所合作,在山西南部襄汾县陶寺镇附近展开考古挖掘,共钻探面积达32万平方米,发掘面积达1500平方米。确認了陶寺早期城址。2001年确認了陶寺中期大城遗址。2003年起又重点解剖挖掘了大城祭祀区夯土建筑遗址。这个祭祀遗址,以中期大城的南城墙为依托,向东南方向接出一个大半圆形建筑。建筑基址由生土台芯和夯土台基组成,外包半圆形环道和半圆形台基建筑。

    这个半圆形夯土台基有三层,自下而上各高差0.4米。最外圈夯土墙,距圆心半径为25米,弧长38米,墙宽1.5米。第二道夯土墙距圆心22米,弧长40米,墙1.5米。内圈夯土墙距圆心半径12米,弧长25米墙宽1.1米,内墙呈大半圆。                                                                                                         在第三层台基平面上,在夯土墙与台芯之间,距台芯10.5米处,筑有一排夯土柱。这夯土柱高约2.7米,共有13个。相邻夯土柱之间的狭缝宽度,平均为15—20厘米。这些土柱间的狭缝,呈正对圆心的放射状。这段由夯土柱组成的圆弧,长约19.5米。                                                                           在第三层台基中心的第三层生土台芯中部发现了夯土标志。这个标志,共有四道同心圆。内圈夯土层的直径25厘米,二圈同心圆的直径为42厘米,三圈直径约86厘米,外圈同心圆直径约145厘米。                                                   

    根据对遗址中大量人骨、兽骨的碳十四测年,这个祭祀平台的始建年代距今4100—4000年。当在夏代以前,不属于夏文化的范围。它大致处于夏以前的尧舜时代。(以上数据引自2004年《考古》7期《2003年发掘简报》和《中国国家天文》20073期陈久金《4000年前的山西陶寺古观象台》)。

    陶寺镇古观象台遗址的发掘着实热闹过一阵,好景不长,便冷落下来。京城考古界大佬放出话来,考古学的规矩是挖到什么说什么。言外之意是,挖着个土台子,就说是个土台子,扯什么古观象台遗址的淡。主持考古挖掘的人闻听此言,在老同学聚会上放声痛哭。时至今日,谈论陶寺镇的多是因为此地发生选矿厂尾矿大坝垮塌,活埋了上百人,当地官员被汰的新闻,遗址的事似乎被淡忘了。

    考古学界大佬说的并非无道理,挖到这么个三层土台子,就说是4000年前的观象台,有指鹿为马之嫌。反观非议,起因还在于天文历法学者自己,不是没对人没说明白,而是自己把自己忽悠糊涂了。

    毋庸置疑,中国天文历法科学在史前历法的研究方面一直是个空白区。2008年出版的代表天文史研究最高水平的《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国古代历法》一书坦率承认中国早期推步历法是个什么样子,已经很难确知了。”(该书页166)客观的说,史前历法研究,一无实物可据,二无文字资料可查,三是被先入为主的十月历(太阳历)缠身,的确不易。但研究者主观上缺乏科学基本素养,缺心眼也是不争的事实。就以古观象台研究案例来说,要说这个三层土台子是古观象台,其依据必得有二。第一能够观察,第二能够计量。你说的观察是站在第三层台基中心,向东南方向通过不同的几条夯土柱狭缝对应于塔儿山东南山峰看到冬至日出的方位,就是冬至日(为此,还详细列出从冬至到夏至通过狭缝观测日出的日期和相邻狭缝间隔日期图表。)可若问,那是怎么样的观察呢?是人(观察者)一年365天,天天站在土台子中心,朝塔儿山方向目不转睛地眺望,等到某一天早晨看到狭缝中有日出了,就大呼小叫:今天冬至了,大伙快来看呐,冬至来了。难道就是这样冰天雪地,酷暑烈日,风吹雨淋死丁丁站在土台子上看日出吗?这个话不要说我们现代人听了觉得滑稽可笑,就是4000年前的陶寺镇人听了也会说,谁象你这么傻乎乎的,等把大伙喊来,早就日上三竿了。现代人研究古代史所犯的最大毛病就是自作聪明的把古代人想得比自己愚昧。所以当我说易经六十四卦是远古时代的历法遗存,易经是一部历书时,无人不感到惊诧不解。这怎么有可能呢?

    远古时代的人那么有智慧?连现代人都想不出来这么复杂的事情,穿兜裆布披草皮的就能想出来?

    太可笑了吧。

    考古发掘证明,那个时代人穿的丝制品的工艺水平并不比我们现代差。更可笑的还在下面。

    观测是系统观察和系统记录的综合作用的结果。没有观察的记录和没有记录的观察,在科学意义上说都是不可思议的。这是基本的科学素养,并不是什么难懂的大道理。如果陶寺镇古观象台的認定,是以365天天天站在土台子中心看日出来确定冬至,那就是没有站在那观察的人凭空想象的。实际上,冬至前后几天太阳的去极度变化微小,日出的时刻和方位区别不大,单凭观察者肉眼和经验的观察很难准确判断出其中的哪一天就是冬至时刻。而间断地观察是无法形成系统性的,因而不具备科学意义。

    再者,没有符号系统记录的匹配作为必要条件,系统观察的结果是不能被保存下来的,就不能形成直观可计量、可重复再现、可预测、可验证的历法科学实证,这也是

    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十几年的努力空欢喜一场。这应验了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批评大陆考古是在地下挖宝的直言。毋庸讳言,相比盗墓者取得的成果似乎比考古学者还要丰富。你说可笑不可笑?

    然而,这些并不妨我们借用陶寺古观象台遗址作为复制古观象台的尝试。照古观象台遗址的葫芦画我们的设置和《架构图》布列的64卦的瓢,使之形成完整的观察系统和符号记录系统的互动,以此推演远古时代历法功能。据此,我们做如下设置:

    1)设现在已发掘的陶寺观象台遗址的扇形土台子为整个整个圆形古观象台的一部分;现已发掘清理出来的部分大致相当于我们设置的直角坐标系的第一和第四象限的部分;

    2)设土台子的台芯(四层同心圆的中心点),与直角坐标系的原点·0,和七衡六间图的中心三者重合。这样,七衡六间的最外一衡与土台子的最外圈夯土墙重合,六间就在宽1.5米的最外的第一环道。往内排列是六间下的五、四间,它们是第二圈夯土墙圈起的宽7.5米的第二环道。内圈夯土墙到标志点外圈同心圆外径形成的是宽10.1米是第三环道就是六间的三、二、头间。

    在这三条环道上按自外向内顺序将《架构图》各卦按直角坐标系所排列的位置装入七衡六间图。

    a)先安装横向坐标轴从中线===排列的西6卦,东6卦开始。从西边(左)起向东(右)排列,最外的宽1.5米的第一环道(第六间),装的是姤卦,依次是宽7.5米的第二环道(五、四间)装大过//2卦,最内的宽10.1米的第三环道(三、二、头间)装巽////3卦。再自东边(右)起向西(左)排列,于最外的宽1.5米的第一环道(第六间)装复卦,依次是宽7.5米的第二环道(五、四间)装颐//2卦,最内宽10.1米第三环道(三、二、头间)装震//明夷//3卦。

     

    b)在横向坐标轴装完这12卦后,再依竖坐标轴*--*竖直排列坤部剥//师列5卦。将最上的第一环道(六间)留空。从纵向坐标轴左侧(西边)的第二环道(五、四间)开始,装剥//2卦,在第三环道(三、二、头间)装豫////3卦。尔后再在纵向坐标轴右侧(东边)从第二环道开始装夬//同人列5卦,在第二环道(五、四间)装夬//大有2卦,在第三环道(三、二、头间)装小畜////同人3卦。剥卦和夬卦两个卦并列在五间,其上第一环道(六间)是空档,这是留给坤、乾两个纪月卦由中线===底部开始,在阶梯式的月阶上交替上移,各记六个朔望月后达到剥夬卦并列的顶部空置的第一环道(六间),结束12个月为一年的位置,即年位的。

    c)将高度接近约9米(3米的平方)的立杆L,竖立在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这是土台子的台芯,也是七衡六间图正中心,三点重合于一点。直角坐标系的纵向坐标轴*---*与南北子午线重合(此时应当有指南针的使用);直角坐标系的横向坐标轴与《架构图》中的上下两部的分界线====重合(它是正西正东走向),这就以中心原点·O,划分出直角坐标系的四个象限。以七衡六间与直角坐标系的重合套叠,形成双重定位有如下式所列。  

    (甲) 第二象限布置剥////5卦紧挨着纵向坐标轴垂直于横向坐标轴,形成剥卦在第五间,比卦在四间,豫卦在三间,谦卦二间,师卦头间的排列顺序;观///蒙列4卦,观卦四间,晋卦三间,艮卦二间,蒙卦头间的排列顺序;萃//坎列3卦,萃三间,蹇二间,坎头间的排列顺序;小过/解列2卦,小过二间,解头间;升卦位头间,亦为阶梯式月阶之初阶;加纪月单列卦坤,第二象限共16卦,成扇形放射状对90°圆弧分布。

    (乙)第三象限布置姤/大过////6卦平行于横向坐标轴;恒///咸列4卦,恒卦四间、井三间、困二间、咸头间;蛊/未济/旅列3卦,蛊三间、未济二间、旅头间;涣/渐列2卦,涣二间、渐头间;此15卦成扇形放射状对30°圆弧;否卦独置于纵向坐标轴下端,为月尾卦(有否卦辞大往小来提示),游标P由此转入上行通道(沿纵向坐标轴),上移至下月月首夬卦位,开始下一个月的逐日下移一个卦位行程。

    (丙)第一象限布置夬/大有/小畜//同人5卦列,紧挨着纵向坐标轴垂直于横向坐标轴布置完毕;于大壮//革列4卦,置大壮四间、需三间、兑二间、革头间;于大畜//离列3卦,置大畜三间、睽二间,离头间;于中孚//家人列2卦,置中孚二间、家人头间;于无妄位头间,此亦为阶梯式月阶之初阶。

    (丁)第四象限复//临列6卦已装完毕。益//损列4卦,置益四间,噬嗑三间,贲二间,损头间;随//节列3卦,置随三间,既济二间、节头间;丰//归妹2卦,置丰卦二间,归妹头间;最后将泰卦独置于纵向坐标轴下端,为月尾卦(有泰卦辞小往大来提示,)游标P由此经通道(沿纵向坐标轴)上行至坤纪月区月首剥卦位,开始下个月的逐日下移一个卦位的纪日行程。第四象限的乾部15卦成30°圆心角圆弧扇形放射状分布。与第三象现的坤部15卦之30°扇形放射状分布,之间是120°夹角所对圆弧的空白区,是立杆测日影的非投影区(否泰两卦位于坐标轴下端)

    我之所以这样把看似简单的排列弄得如此繁琐复杂,絮絮叨叨,是这其中隐藏着史前史的一件大事。

    我国天文史研究和自然科学史研究一直无法搞清中国古代历法的阴阳合历从哪儿来的?怎么来的?这其中就包括弄不懂《周髀算经》中七衡六间图该怎么读。以至于有的学者闹出把图放颠倒来说事的笑话。

    把《架构图》的64卦分别安置在七衡六间图的六间,这在程序上说是颠倒的,原本应该是先有《构构图》后有七衡六间图的。七衡六间图当是在用易经六十四卦画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推演历法的技能成为专业,被血统团伙(祭司)垄断,在经微型化改造后,焚毁了实物主体部分,以神秘化掩饰操控的产物(对此我们将在以后的华夏史前史研究中作进一步分析)。这比现存的大半圆形建筑遗址的年代要晚,是后人用文字和数字的描述的片段。可以说,如果没有易经六十四卦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就无法解读七衡六间图的 。如图中的衡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是七衡而不会是六衡,八衡?间又是什么?为什么是六间,而不是五间或七间?它存在的合理性又在那儿?冬至日道、夏至日道又指何而言?春秋分日出、日入,冬至日出日入又依何而定?如果单看一张画圈圈的图,谁能说上个子丑寅卯来?但如果按我们如前将《架构图》与七衡六间图重叠后,配以观测立杆测日影的投影过程,就一清二楚了。所以,可以确认七衡六间图是用数字和文字描述远古时代历法遗存的一条模糊线索。顺着它我们找到土台子上的三条环道,将《架构图》安置在环道上,并由此推算出制式卦画的规格,大约为1.5米见方,即成年人两个步幅。                                                                                                                                                             至此,我们疏理出一个逻辑实证范畴:对七衡六间图的历法意义,无论是自然科学史研究还是天文历法史研究都没有异议。如果能证明七衡六间图与《易经六十四卦全新排列架构图》的历法意义的同一性,那易经六十四卦排列的历法意义就不言自明了。

    运用《架构图》及配置推步远古时代历法

    2200多年前的古希腊天文学家埃拉托色尼利用两城同一天的正午观测太阳的高度,来求得地球的周长。

     

    他的办法是利用夏至那天正午,测量相距5000希腊里的亚历山大城与塞恩城(今埃及的阿斯旺)两城太阳距离天顶的度数,计算出两地的纬度之差,依已知两地的实际距离,推算出地球的周长。挨拉托色尼算出地球的周长为25万希腊里,约39600公里,与实际数值40000公里很接近。

    我要说的不是这件事本身,我要说的是他的方法与我国古代历法方法之间区别的意义。埃拉托色尼对夏至那天的認定,是塞恩城在夏至日中午太阳光直射水井的井底,这说明太阳在当地天顶。而夏至那天正午,在离塞恩城以北约5000希腊里的亚历山大城天空,太阳并没有直射水井的井底,而是离天顶(头顶正上方)大约7.5度。两个城市同是夏至这一天,同是正午时刻,太阳高度不一样,这是纬度变化形成的。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时太阳高度。我国古代历法没有夏至正午太阳直射水井的井底的记载,只有影长变化的记录。那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我国在远古时代是如何确定正午时刻的?又是如何知道就那个时刻太阳高度最大呢?前头我说过,冬至和夏至的前后几天,太阳升起的方位和正午的高度变化不大,不易区分。现在又说连正午时刻也不能确定。这岂不是说,中国古代历法凭着一根竖立长杆在地面铺着的一些长横短横上的投影就能看出是冬至夏至,是不靠谱的。

    我们之所以在推步之前提出这个问题,是我们在推步过程中看到的是我们不熟悉的双重模糊定位法。就是同时采用两个独立的模糊子系统,一个是初始的模糊系统,一个是标准的模糊系统,在两个系统的交互形成对称的耦合,可以实现精确。这个道理是直到20世纪量子物理学的测不准原则被認知后,西方科学界才知道东方古老的哲学如此深奥。在我们的推步过程中可以看到,相对于古希腊天文的精确,中国古代历法是模糊的,但却是先进而科学的,尽管两者相距至少 4000余年,更何况还是在没有文字和数字的条件下发生的。这是我们在事先提及和要交代的。

    推步历元

    为了制定一部精密的历法,必须精密测定历法的历元,作为往下推算任何时刻位置的起点的起始点。我国古代历法有文字记载的是太初历所记太初元年年前十一月朔旦冬至日月具起牵牛初度,作为太初历的历元。对以前历法的推步都是以太初历的历元为基础。

    那我们说的六十四卦古历有没有历元?又是如何确定的呢?这要从易经六十四卦的《丰》卦说开。我撰写的《易经丰卦正解考》这篇文章,是我破解易经的关键。这篇文章的详细内容我就不重复了。这里只说与确定历元相关的几点。

    中国古代历法将冬至发生在朔旦,称至朔相齐,就是某年天正月合朔和冬至同日同时并恰好发生在夜半(0时)。将其作为确定历元的前提条件。

    按照我们先头的设置,在《架构图》上,丰卦列乾纪月区第29位,这个卦位表记的就是朔日。而剥、夬两个卦的位置,是在与子午线重合的纵向坐标轴的最上位幷列。是日,若正午太阳对立杆顶头横档的投影同时整齐的在剥卦画最上那条长横、夬卦画最上那条短横上出现,且立杆顶端横档中间的小孔成象的圆点又在剥卦与夬卦中间的空档上明亮显示,这就是准确的冬至时刻。

    我的这个说法是凭空杜撰出来的吗?不是。是有易经卦爻辞作的说明。剥卦有剥床以足剥床以辨剥床以肤三句爻辞。这三句爻辞说的是什么?对剥床以的床字,释者万万千,释意千千万。。摘其要者三:其一,高亨老先生曰:古人病而设牀;其二,李镜池老先生曰床,车厢;这里指代车子;其三,张今先生曰:床,就是墙。至于何以要,更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了,这里不再罗列。那我们所说的剥卦以它在《架构图》上的位置表记冬至正午阳光对立杆的投影高度,这能与三个沾上边吗?沾不上,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因为这里的“剥”是卦名,是卦画的读音,与“床”不能连读。这三句爻辞应读作“床以足”,“床以辨”,“床以肤”。要知道牀何以足?何以辨?何以肤?那就要知道,这里的牀指的又是什么?这里的“床”既不是病床,又不是车厢,更不是墙。它是指设在水井井台四周为防止人或活动异物落入井里污染井水的木横檻。直,称欗;横,称槛。足者,最下也;辨者,髌,膝也,中部;肤(膊)肩甲也,上部;(此说从高亨见《周易古经今注》页227228)人立在井边可以看到阳光对人站在井边檻的投影自下而上,由足下而膝部最后达肩甲的上移。以此来说明,相对铺设在平坦地面上的陶制或木制的剥卦画来看,记录阳光对立杆顶端横梁的投影也会由最下逐日向上移动,在冬至那日的正午达到最上那条长横。这个解释是以剥卦在《架构图》上的卦位为根据的。同样,夬卦爻辞“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惕号,莫夜有戎,无号终有凶”,说的是朔旦冬至,可能要发生日食,此时可能要颁布正朔和动员救日令,若不在事前做准备,就要发生灾祸。这个解释也是以夬卦在《架构图》上的卦位为根据的。

    可问题随之而来。月亮本身不发光,从地球上看月相盈亏变化是反射太阳光形成的,日月处在同一经度时,月亮暗的半球朝向地球,人们看不到它月亮,这就是历法上称为朔日,是看不见月亮的那个夜晚。可一个月相变化周期29.53日并不是只有一个夜晚看不见月亮。所以,单靠这一点来确定朔日还是模糊的。原来我们说冬至时太阳的去极度变化微小,单靠正午日影变化不易准确确定,现在,加上朔日见不到月亮,那我们就面临两个模糊了,靠这能确定精准的历元吗?想来显然是不能的。

    但就是这两个看上去模糊系统的耦合拟生出一个精准的概念,这就是日食的发生。以前我曾讲过这么个意思:易经卦爻辞所叙述的内容,都同时依赖于另一个看似并不精确的参照系统,而这个参照在易经卦爻辞是被作为已知和确定的条件存在,它好比是背景,是卦爻辞所描述对象的背景。丰卦爻辞日中见斗日中见沫,毫无疑问地说的就是日食的发生。它是朔日的背景。

    历之疏密,验在交食。日食是一定发生在朔日的(但不是朔日就一定发生日食),丰卦在《架构图》的位置是乾纪月区第29位,这个位置指代朔日。如果这一天是冬至合朔同时发生在夜半(0时),白天又发生日食,这一天称首日。冬至合朔同时发生但不是在夜半(0时),称章首朔日,是蔀日确定后每19年发生一次的。经过4次,又回到蔀日,结束了一个循环周期。在丰卦爻辞中记作,就是指代历元这个主体。对的释义,翻检传统易经研究,古往今来,只有一个人在解释丰卦爻辞时,说了一句十九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就没有下文了。他就是清代的焦循(里堂)。没往下说,是他的聪明,知道自己说不明白就不说了。免得瞎说闹笑话丢人现眼。研究易经的,没有一个人懂丰卦爻辞中章蔀的历法意义是“至朔相齐谓之章,同在日首谓之蔀”。反到自作聪明的把爻辞“丰其蔀”连读解释为很大的蔀(草编的蓆),遮住了太阳就“日中见斗”,见到了天上的北斗星。用一个很大的草编的蓆子,遮住了太阳,就能看到天上的北斗星,谁见着过?这不是说傻话吗?再者,更没有人知道史前历法是以朏(初见新月)为月首,以朔为月尾的,丰卦所在《架构图》中的乾部第29的位置是表记朔日的,是废朏用朔之前的史前历法。至于废朏而用朔作月首,那是在确实得出一个较准确的平均的朔望月来作月长,可以事先推算得出平朔(有文字数字时代)以后的事情了。而在《架构图》中朔望月还是靠观测来确定。由此推定,《架构图》所表达的是史前的观象授时历法。

    通过冬至、朔日、发生日食这三个自然发生的象来确定,以此为计量起点,这就是历元。而此后(十九年)再出现一次的至朔相齐(冬至和合朔又会同日同时发生,但时刻不在夜半0时而是依18时、12时、6时、再夜半0时循环往复,这就是四分历的起源。)可以通过《架构图》观测到章首朔日,这乃是直观可计量、可重复再现、可验证、可预测的。

    精确的数字如下:章岁19、章闰7、章月235

     

    4章为蔀,蔀76年是940月、27759日。

    不过,这是几千年后历算家算出来的四分术法数。

    所以,我们有根据的说,是能够通过模糊的子系统来精确地确定历元的,并把历元的确定作为一个标志。

    这里要说明的是:依照我们先前的设置,依重合子午线的纵向坐标轴竖向排列的坤部剥//师列5卦,和乾部夬//同人列5卦,用以记录立杆日影变化的是回归年的长度变化,这是阳历;而以游标P下移卦位标志确定的朔日,是计量朔望月长度变化,这是阴历。两者的合而为一就是阴阳合历。不知道我的这个极简单的推步所得到的结论,能不能被至今仍不清楚中国古代历法的阴阳合历从何而来的专家学者们所接受。

    推步纪日纪月纪年

    依照我们先前的设置,游标P是依日出月落或日落月出为一日,而下移一个卦位记一日。这个程序是固定的。但要交代的是,远古时代的观象授时历法是历法后天,就是历法记录的天象发生在实际天象发生之后。历法后天,这话听起来不太好懂,实际一摆就简单了。伊斯兰教把101日定为开斋节,9月为斋戒月要封斋一个月。在伊斯兰教历(回历)的829日傍晚寻看新月,若见到,则次日进入斋月(91日),若看不到,8月就沿长一天,成为大尽30日,次日无须再看新月,即进入斋月。到了929日傍晚,亦需寻看新月,看到的话,则次日为101日,是开斋节;若看不到,9月则变为大月,30日,次日无须看月,即为101日开斋节。回历的1日不是朔日,而是朏日,即新月刚开始发光之日。回历以每月初见新月那天为月首。我国远古时代的历法,易经六十四卦古历,就是以初见新月(朏)为月首,见到新月则进入下月的。

    明白了这一层,往下说就好懂了。

    以冬至朔日同时发生在夜半(0时),又发生日食为历元,即蔀日。这一天游标P在乾记月区第29位丰卦的卦位上。列在乾纪月区第31位的泰卦的卦辞小往大来:小者,29日小月也;往,过去也;大者,30日大月也;来,将至也。泰卦所在位置的历法意义就不言自明了。游标P从乾纪月区的泰卦位,经由纵向坐标轴通道,直接上移到坤纪月区的月首卦剥卦卦位是要等初见新月的。此时纪月卦坤卦、乾卦这两个可移动的标志物都已经上移到剥姤两个卦所在位置的顶部,就是年位,是一年即将结束。接着就是两个纪月卦经由纵向坐标轴通道下移到原点,坤卦沿横向坐标轴平移至左端升卦位下、姤卦位上的月阶底部;乾卦沿横向坐标轴平移至右端无妄卦位下、复卦位上的月阶底部的始初位,此为新的一年开始。因为是历法后天,所以只有见到新月的次日日出时,游标P才从乾记月区的丰卦位经由纵向坐标轴通道,上移到坤记月区的剥卦位,开始新的纪日行程。游标P在坤纪月区依日出月落或月落日出为一日依次下移一个卦位,经过剥////////////小过////大过//////////未济////30天到达坤纪月区渐卦位,又有在31位的否卦卦辞“大往小来”的提示:大者,30日大月也;往者,过去也;小者,29日小月也;来,将至也。到30日这个行程就结束了。游标P经由否卦所在位置的拐点,由纵向坐标轴通道上移至乾纪月区的夬卦位。与此同时推动纪月卦坤由初始位上进至与升卦并列的第一级月阶上,记一个月的结束。尔后,纪月卦乾也是在游标P的逐日下移一个卦位经由,夬/大有/小畜//同人/大壮////大畜///中孚/家人/无妄//////明夷///噬嗑////既济//到丰卦位时,接受泰卦卦辞小往大来之提示:小者,小月29日;往,过去了;大,大月30日;来,将至也。游标P到丰卦位就不再下移,而由泰卦之拐点,经纵向坐标轴通道上移到坤纪月区之剥卦位,与此同时纪月卦乾由始初位上进至与无妄卦并列的第一级月阶上。这就记了游标P两个朔望月的行程。游标P交替在乾坤两个纪月区下移6次,乾坤两个纪月卦在月阶的5个月位上交替上行,最后的第6次上行到达剥夬两卦的共同顶部的年位(第六道)。这就记了12个朔望月,共354日,这就是阴历的一年。

    有文字记载的12个阴历月的月名是: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见《尔雅·释天》)。至于这些月名的来历,是什么含意,是不是在没有文字和数字时月名的读音,就没有定论了。

    游标P在乾纪月区的行程结束是朔日;上移到月首卦位剥,历月以新月初现为月首是朏日,故月长与朔望月十分相近,月与月相(两弦四相)相当明确,这叫历法合天。而在坤纪月区的行程(30日)要比乾纪月区(29日)迟一日,这一日便是晦,晦也是无月日。但这无妨,因为纪月是从初见新月夬卦开始。

    我们前边讲,立杆正午时在纵向坐标轴(子午线)排列的卦画上的投影标记的是回归年长度变化,这是阳历,这里讲游标P在卦位上的下移标记的是朔望月长度的变化,即月相变化,是阴历。两者合而为一就是阴阳合历。那两者是如何合而为一的呢?

    以冬至的确定来说明。

    若问哪一天是冬至?回答当然是:正午太阳对立杆的投影在剥卦画最上的那条短横,和夬卦画最上那条长横上的时刻。可若再问,是哪天的正午呢?回答当然是冬至那天。哪天是冬至呢?回答是,每年的1222日。若问怎么知道哪天是1222日?回答自然是,去翻看日历牌就知道了。难道这么简单的事,还要问么?邵雍的先天历和陶寺镇考古发掘都是这样回答的。今天的日历牌可能是挂在墙上,摆在案头,随你翻。可一千年前,两千年前,四千年前,八千年前的日历牌又在哪呢?又怎么翻呢?邵雍的先天历和陶寺镇的狭缝历主张的对错,别的什么都不说,就一条,它没有可操作性就彻底被否定。任你有神仙之功力,你也摆弄不明白,因为它就是个死物件。

    在明末汤若望主持制定《崇祯历书》之前的中国人还不知道每年的1222日是冬至日。那远古时代的人又是怎么知道每年的那天是冬至呢?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不是一年365日天天站在那里傻呵呵的等看日出。易经六十四卦古历的可操作性在于,观测日影变化,能够确定冬至,准确的记录和计量则需要游标P在纪月区位置的指示。从打由正午对立杆的投影、游标P指示朔日和发生日食这三个必要条件的共同发生确定历元起始,游标P指示朔日冬至就是19年发生一次的。所以就不能指望单独观测的作用。

    然而,通过观察日影变化过程发现,从历元确定后,游标P指示的冬至发生的时刻在《架构图》上是变动的,每年都会比上一年向后推延到一个固定长度的卦位(是11个,但那时人不识数)。因为这个固定长度的卦位是与早先所认识的规定卦位相联系的,这就是月相。人类最早认识的是月亮的月相变化是从朏到朏,从望到望,尔后是两弦四相,每相相对固定的长度(7天)就成为天然的计时单元。这其中的望是平分朔望月的最大的单元。相对月相变化,白昼就没有这个天然的计时条件了。但到后来人类发现,一个朔望月的白昼也可以被匀分,匀分白日,就是旬。已被黑夜占用的最大等分单位是“望”,而将一个朔望月的白昼等分的最大单位(最大公约数)就是旬,将旬释为一个朔望月白昼的上、中、下(各十日)的等分单元(一生二,二生三)。而历元确定后的第一个冬至日,就发生在旬之后的那一日。易经丰卦爻辞有“遇其配主,虽旬无咎“,说的就是,冬至发生在坤纪月区朔日之后(过旬第10日的第1日)是正常的,没有什么可焦虑的。

    我们在设计日月年的推步,体现阴阳合历特征,是以正午阳光对立杆的投影在子午线(纵坐标轴)上的位置变化表达的是回归年长度的节点,这是历阳;而通过游标P在坤乾两个纪月区的逐日下移一个卦位,推动纪月卦的逐月上移一个月位表达日月年的关系是阴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阳历是固定的,哪一天是冬至?就是正午阳光对立杆的投影在剥夬两个卦画的最上那条横上的时刻,这是不变的。同样阴历也是固定的,这就是游标P所指示的。游标P在剥卦位和夬卦位时,就是新月初见,在丰卦位涣卦位时就是朔日,这也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是合天象。前边我们提到中孚卦、小畜卦归妹卦三卦爻辞均有“月几望”三字。“月几望”的意思是将近月圆(望),这是字面上的解释。《中孚》卦有“月几望”好解释是因为它在架构图中的位置。可这句话为什么会在《小畜》卦和《归妹》卦的爻辞中出现?没有人说个清楚。我们现在读的《易经》通行本,是汉武帝时代时鼓吹儒学尊孔小团体对原有的文字记录作加工整理的。但《易经》最初的载体不是文字,而是语言,是十几代几十代人多口杂秘而不宣相传下来的。传播过程中易经的爻辞有很多是当时当地的口语,被后来用文字记录下来时,口语的读音就会发生变异。如《帛书·易》中的卦名用字与通行本的不同,就是卦画的读音不同,并没有含意的不同。传统易经研究不明白这回事,就望文生义,望风扑影的解释卦爻辞,结果是离题万里。“月几望”这句话的意思除了有是望月的意思外,还有相当现代人说的“还有半个月…就…”的意思。我们先看小畜卦。在纪月卦乾上移到最上月位,当正午日光投影在小畜卦画那条短横时,恰好游标P所指示的是望月,那接下的朔日就是冬至。朔日是无月日,观察不到,可望月是最明显的。有小畜卦的投影和望月的提示,对丰卦朔日的确定就有依据。这里要说的是,立杆测日影所确定的是回归年长度,它的节点提示季节变化;它自身没有计量单位,是靠朔望月变化为计量单位,然而,它们却又是各行其是,为在各自的变化过程中实现媾和,中间就需要一个媒介做联接通道,这个联接通道,就是置闰机制。

    推步闰月

    置闰是中国古代阴阳历的特征。历算家对它的解释很科学。阴阳合历的年月日全依据天象,年、月的长度皆不能为日整除,而历法要求历年所含的月、历月的日悉为整数。在阴阳历中,年只能取1213个月;月必须定为2930日。年12月称平年、13月叫闰年,所加之月谓闰月;月30日为大月,29日为小月。农事活动有很强的时间性,为了保证岁首稳定,时节与月名有紧密的对应关系,就要求及时地设置闰月,以便历年的平均长度在较短的周期内与回归年相近。这就是历法所说的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同样,月相醒目,易于识辨,必须安排大小,才能调整日序与盈亏相侔。1岁比12月长出7/19个朔望月。19个回归年(岁)包含有235个朔望月,比19个平年(228朔望月多7个月)因此,只要在19个历年中,设7个闰月,则在这个时间里得出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完全一致。四分法称19年为章,章月235内有闰月7。(《中国古代历法》页217”“19个历年总日数(6939.6910日)与19个回归年总日数(6939.6018)相比,多出0.0892日。每19年才相差不足一日的十分之一的时间。要经过220个农历年才可能比回归年多出1日。这就是197闰法。闰月与闰月的间隔年份为3,2,3,3,3,2,3年。(《古今历法趣谈》页21)然而,这么科学的说法远古时代的人是听不明白的。而同样,现代人对历法的置闰因何而来却是至今也没有远古时代人明白。我们可以让远古时代的人用《架构图》来推步闰月。

    说起置闰,我们的远古先人遇到的没有现代人想到那么复杂而精密的问题。这得先说点卦画与历法的关系。梳理历法发展的脉络,人类最早的历法依赖月亮。大约在数万年前就了解朔望月,对从新月到新月,从望到望间隔的观测,最初就是用长短横来记录的。三画卦坤艮坎巽兑离震乾被用来记录月相变化的阶段。尔后,对立杆测日影的观测引入卦画符号作记录系统,三笔画卦不够用,就有六画卦的需求。六画卦的生成及排列次序的应用就发生了《架构图》(见拙作《<山海经>以山纪日月出入功能考略》《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及卦画起源新说》《伏羲氏一画开天正义》《试论卦画生成的规定性》等系列专题)。是一个偶然发生的大事件改变了历法的发展,这就是冬至朔日日食这原不相干的三件自然发生的事凑到一块了。把人类所遇到的最严重事件---日食引入历法历元确定的条件,这是人类认识的飞跃。是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然而,几乎就在同时,他们也面临两个无法解决的现实难题。

    第一个是,游标p指示的冬至时刻不断地发生变化

    历元的确定同时使冬至成为成熟历法的标志。

    随纪日游标P在乾纪月区朔日丰卦位停留的结束,推动纪月卦坤乾同时上达剥卦与夬卦之上的年位,旧的一年就结束了。而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印象,是正午阳光对立杆的投影在剥卦夬卦两个卦最上的那条横上时,游标P由在乾纪月区的丰卦位,经否卦辞提示由纵向坐标轴通道,上移到坤纪月区的剥卦位上。而坤乾两个纪月卦则从剥夬卦画之上的年位,经由纵向坐标轴下移至原点后,分别沿横向坐标轴向左右移动到月阶的初始位。然后再随着游标P的逐日下移到月尾,推动纪月卦沿月阶逐级交替上移一个月阶。

    历元的确定似乎是一切都从头开始了。这叫一元之始,万象更新。

    可是奇怪事情发生了。

    历元确定的下一年,人们在上年纪月卦乾未上移至年位,游标P指示的冬至时刻(乾纪月区丰卦位)时来到铺设卦画的广场上,期待立杆投影记录的冬至时刻仍然会重新出现在剥夬两个卦画的最上那条横上。等待旧的一年的结束,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可他们失望了。人们在上一年游标P所指示的冬至时刻后的位置(剥卦位)上并没有等到冬至时刻的到来,旧的一年明明过去,新的一年明明已经到来(坤乾两个纪月卦已回到初始位)。可是在游标P下移至比旬日卦位后延的一个卦位(坎卦位)上,才等到了正午阳光投影上达重新出现在剥夬两卦画顶端的那一短一长两条横上了。冬至来晚了,是新的一年才来,并且比上一年晚了旬日多一个卦位。人们白白等了这么多日,开始责怪观测日影变化报告冬至时刻到来的人,说他的观测有误。这回,人们都记住了冬至发生时游标P所在的位置(坎卦)。相约共同等待下一个冬至的到来。

    等到下一年,出乎意料的怪事又发生了。令所有人惊异的是,这一年的冬至仍然姗姗来迟。甚至没有在上一年标记游标P的那个位置(坎卦) 上发生。难道是所有人的记忆都有问题,患上集体失忆症了吗?明明上一年是做了标记的,怎么今年又不对了呢?在正午阳光对立杆的投影达到剥夬卦画的顶部,游标P所在的卦位,又往后推了。推到的卦位(井卦位)比旬日多二个卦位。大家这次不再责怪观测日影变化报告冬至时刻到来的人了。而是在一起对这次冬至做了个明显的标记,共同见证这个冬至时刻。以验证下一个冬至时刻。

    可第二个难事发生了。

    这一年就这么过去了。当正午阳光对立杆的投影上达剥夬两个卦画最上端的横时,游标P又往后挪了,居然推到乾纪月区的小畜卦位,纪月卦坤被游标P推动,由最开始的在底部,竟然在三个冬至后攀爬到第二级月阶上。而又经两个冬至,纪月卦乾也攀爬到第二级月阶上。往下继续,冬至也由坤乾两个纪月卦原来指示发生在冬季,变成指示冬至也发生在春,夏,秋季。冬至不在12个月一年里发生,而是固定的发生在12个朔望月一年之外,并且还是春夏秋冬四季皆有坤乾纪月卦指示冬至,造成天有十日的历法乱象。其结果是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的天下大乱。这可难倒了聪明的现代人。那些远古时代既不识数,又不会记录的先民又该如何应对呢?

    对既不会复杂计算,又不懂繁琐步骤的远古时代的观测者来说,那就得想个简单的笨办法来解决。

    说它简单,是它不需要什么精密的计算,也不需要怎么复杂的步骤。远古时代的人想的没有现代人那么复杂。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混乱是由游标P推动两个纪月卦坤乾的上移引起的,在游标P不停止记日下移的条件下,那只要不让坤乾俩乱动不就行了吗?

    历元确定后,冬至时刻纪月卦坤乾都在月阶的初始位,这是一年的起始,如果纪日游标P在坤纪月区下移结束,可没有见到冬至,就不能算作新的一年开始。纪月卦坤就不上移,停在原位待等冬至时刻在乾纪月区出现,让乾纪月卦自己先行一步,为新一年的首月。然后再随纪日游标p在坤纪月区的下移结束,跟着乾卦之后上移一个卦位,作为一年的第二个月。这样,就等于游标p在坤纪月区空转一个月。等到乾坤两个纪月卦到达最上月阶(年位)时,游标p在坤乾两个纪月区转了13个朔望月,而乾坤两个纪月卦只记了12次,记了12个朔望月。把一个朔望月的30日藏(闰)了起来。原来的一年是12个朔望月,现在有的年就得多一个月,成了一年13个月了。一年的结束是13个月,纪月卦坤乾就得规规矩矩地回到纪月初始位。但这并不影响纪日、纪年,年还是一年。还是要等纪月卦坤乾共同上移到剥卦夬卦之上的年位时,然后共同经纵向坐标轴这个通道下移至原点再分向左右回到月阶底部的初始位,重新开始新的一年纪月行程。而这样倒使冬至被限制在12个月的纪年之中了。这使远古时代的人喜出望外。原来只想不让纪月卦乱窜,没想到还有这个结果。是不是每个12个朔望月周期都要坤纪月卦停一次呢?这是不需要的。因为只要停过一次,冬至都会连续3年发生在12个朔望月周期之中,就是说,旧岁新年都发生在纪月卦坤乾的六次交替上移完成时。这种同样的情况过了2年又会重复发生在乾纪月区。就得照先前的办法让纪月卦乾再停一次,重复游标p下移13次,纪月卦记12次,藏(闰)一个月。经过这两次闰月后,接着是三次每间隔3年闰一次;接下来就是一个两年,又是一个3年。以这样间隔形成的闰月周期是3,2,3,3,32319年七闰。而19年就是一章,至朔相齐。

    今天我们解释闰月的原因,是由历元的确定引起的。也就是说,它是阴阳历体制本身的矛盾决定的。历元的确定条件是至朔相齐,这是以朔望月为计量标准和单元的,如果用它来丈量回归年长度,就要引发矛盾。

    回归年(冬至到冬至)是365.25日,比12个朔望月354日长11日多一点,所以,历元确定伊始,冬至就不在12个朔望月一年这个体制内运行。冬至发生在12个朔望月为一年的体制之外,并且不受年的制约,这必然引发混乱。使用停记一次纪月卦的上移的处分,使游标P13次运行被记作12次,就把冬至规范在朔望月纪年的体制内,限制混乱的发生范围。若以每年12个月计,则3年后的冬至日就比36个朔望月的3年超出一个月。采用上边的停一次纪月卦,让纪月卦所纪冬至发生在冬季的办法,无形中増加了一个月,恰巧为朔望月记年补上3年比回归年少的一个月的缺。真是歪打正着。这就是远古时代闰月的发生原因。没有什么神秘可言,笨人有笨办法。我们利用《易经六十四卦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推部出来的闰月,它的间隔周期是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这既不用精密计算,又没有复杂繁琐的步骤。就是简单地推步结果。远古时代的人不聪明但也不笨。他们只是想找一个简单的办法(让纪月卦停一个月)解决难题。解决了一个再想下一个。

    至于以后人们发现,既然最初发生历元的冬至(丰卦第29位)在乾纪月区,如果将乾纪月作为一年之首,3年后只要停住乾纪月卦的一次上移,在坤卦结束一年的纪年后,由乾卦开始新的一年,指示冬至发生的游标P就会留在乾纪月区不再向坤纪月区移动。这也就用不着还得在坤纪月区等游标p指示冬至了。如此就确定以乾纪月卦先于坤卦上移,为一年之首月区了。传统易经研究一味强调乾为首,可却没有一个人明白乾为首是从何而来,说的是什么意思。

    研究中国古代历法的学者一直在争论古代历法是岁中置闰还是岁末置闰。这是他们没有弄清楚置闰是如何发生的。或者说是他们站在现代人的角度认识置闰的。从我们的推步来看,闰月是发生在岁末。无论是坤纪月停上进一阶,还是乾纪月停上进一阶,都未体现出闰月。纪月卦的停进结果,只能是在最后两个纪月卦到达年位(剥卦夬卦之上的第六间)时才能体现出多出的那1个月,即一年的13个月。所以,闰月不能说是发生在哪个月,远古时代的闰是指发生在哪年,是没有岁中岁末之分的。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有十三月的记载当是证明。

    推步夏至

    我们在现在《架构图》的纵向坐标轴上所排列的剥//师列5卦,和夬//同人5卦的卦画只能显示冬至,春分和立冬。此前,我在原来的《架构图》没有区分初始状态时,在纵向坐标轴上坤纪月区排列的是剥/////6卦,乾纪月区排列的是夬/大有/小畜//同人/6卦。是以姤卦最下的那一条短横表记夏至。认为夏至正午对立杆的投影最短,是投在姤卦画最下的那条短横上。

    后来,在用逐次加一笔法推步六笔画生成64卦和它的排列次序时,姤卦排列在坤部最末位,复卦排列在乾部首位。这就是说,姤卦的生成和排列与剥////5卦的生成无关,复卦的生成与夬/大有/小畜//同人5卦的生成排列无关。这样,原来以姤卦画最下一条短横表记夏至就没有根据了。

    这样看来,在最后推定的《架构图》中似乎没有表记夏至的卦画。这是不是说,远古时代的历法没有夏至这个节气呢?不是。因为如果说《架构图》是以卦画的排列位置与立杆投影记录相匹配,那最简单的解释是,夏至时刻立杆不形成投影,是无影时刻,所以是不能用卦画来表记的,这是唯一合理的解释。但是我们对六十四卦图谱作变换形成最后的《架构图》中,姤卦、复卦分别列在横向坐标轴的左右两端。我们能从姤卦和复卦的卦辞中找的什么呢?

    先前,我在《卦画排列次序的先在性》专题中,根据杭辛斋先生的提示,对姤卦辞九二包无鱼,九四包有鱼说的夏至,做了详细的解释,不再重复。这里只简单地说一下投影。夏至时刻是无影日。是说正午时刻在地面上是看不到立杆的投影。这时正午阳光能够直射井底。这就如同只有冬至时刻的正午,阳光投射在故宫太和殿地面上,才能反射到帝王宝座正上方大梁悬挂的大匾上一样。但夏至无影时刻只在正午那个时刻出现,其它时刻,阳光对立杆还是有投影的。这个投影的显著特征是上午的某个时刻(9时左右,可以达到姤卦画的最下那条短横;下午某个时刻(15时左右),可以达到复卦画最下那条长横。这是此时《架构图》上卦画所记录的是一年之中阳光投影唯一到达的时刻。所以,在《架构图》中的卦画排列还是能记录夏至时刻的。这与卦爻辞表述的是一致的。上边说的是夏至日影变化,是回归年长度的节点,阳历的夏至。以朔望月变化计量,是阴历。那怎么解释列乾纪月区第30位是空位的《归妹》卦会有月几望,就是像望月似的,这么一句爻辞呢?传统易经研究大多将《归妹》卦解释为妇人婚嫁之卦。这有几分道理。但要知道这里的月几望讲的是什么?还要从爻辞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剐羊,无血”的解释说起。从字面上讲,这句话说的是女人拿筐采祭菜没有采到空手而归;男人杀羊没见的血(没杀死)白出力了。那“月几望”插在其中不是不伦不类了吗?其实,《归妹》卦讲婚嫁也讲生育,“女承筐,无实”说的是女方婚后没有怀孕,“士刲羊,无血”说的是男方交媾没有使女方受孕。而这一切都与交媾的时间选择有关。在远古时代因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较小,人类女性的生理周期比较规律,女性基本是在月圆这一天来月经。日月合璧的朔晦期,则正是女性的排卵期。人类长期的进化知识积累经验告诉自己,选择朔晦期交媾,受孕的机会就多。其它的日子是白忙乎,没有收获。而朔晦期是不见月的,如何确定?就是以望月月圆为参照划分为两个相等的阶段。“月几望”在易经中的出现,说明那时还没有弦月的认识,在还没有朔望两弦四相每相七天的认识之前,月相变化周期的两个阶段,就是以新月到望,望到朔,作为一个月相变化过程的划分标志。《归妹》卦的“月几望”与后边“女承筐,无实,男刲羊,无血”连读,说的是望月前后是不合适的交媾日子。而写在《架构图》乾纪月第30位《归妹》卦这个空位上,则是提醒这个与望月有15个卦位的日子是交媾的时机,错过这个日子,就不能受孕。不知道这算得上算不上易经的博大精深?

    这里还要说说列在《架构图》坤记月区第6位的《观》卦。我以前解释过,但还不确切。《观》卦的爻辞有盥而不荐,有孚顒若童观闚观观我生观其生,这里的四观,观的是什么?我的解释是,观的是月光对立杆的投影。月亮的运行是上(半月在)西天,下(半月在)东天。而最显著的位置是在中天。月在中天的时候它的投影就在观卦的位置上。而闚观说的并非是从门缝中偸看女子的贞节(在偸情),那么下作的行为,况且一部被称作的,记有如此无聊的事,也太伤大雅了。实际上,它说的是月在中天是女子行经时期,可以以此判断月行阶段,这与历法是一致的。

    推步日食周期

    日食周期的确定和预报日食是古代历法的最高成就和最高要求。这是个需要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做到的。远古时代的人怎么会做成这么难的事?这是中国文化史研究无法解释的怪事,我们利用《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推演出来,并用《易经·丰卦》的卦辞作了解释。易经·丰卦的卦爻辞是破解易经的关键。不用《架构图》就不能读懂丰卦爻辞,不懂丰卦爻辞就读不懂易经。关于日食周期的推步和正朔的确定的意义我在《易经丰卦正解考》专题已作了说明,这里不再重复。

    第六节  关于占月

    除了确定夏至,复卦爻辞七日来复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它是立杆投影法对月亮运行变化过程的记录。在在易经卦爻辞中,有很大部分说的是有关月亮的内容。遗憾的是几乎没有人关注它。只有魏伯阳在《周易叄同契》里提及过。易经中卦爻辞与月亮的历法意义主要是从短期月相变化与云层变化的关系(气候)的观测中,探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体验天人合一的变化。它的社会意义就是占月求吉凶。现在我们对这方面已经知道的很少了,只能从流传下来的古谣谚中找到零星资料。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有一个叫易静的人(曾任武安军左押衙之职),在他写的《兵要·望江南词》中找到一些。传说这些是黄石公以授张良者。五百多首词中分别有占雨、占风、占斗、占星、占月诸项。其占月辞云:

     

    占月夜,五色气相当,此时交兵须警慎;

    看月夜,五色气相冲,此是将灾须谨慎;

    月生晕,厚薄四方停,此是三军均力象;

    月有晕,晕有珥兼生,将有大灾难闪避;

    月生晕,晕内有流星,当有贵人奔走出;

    月色黄,分野现明光,此是将军还职象;

     

    (张璋黄畬编《全唐五代词》中收21项,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页289)。这里说的月生晕,晕有珥;月色黄,分野现明光,都是以观测月相与云层的分布交互,以占吉凶。

    至于古谣谚所云月偃偃,水漾漾月子侧水无滴,”“月照后壁,人食狗食”,”大二,小三(大月初二见新月,小月初三见新月),和我们熟悉的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都是民间流传已久的占月谚语。(见《古谣谚》清·杜文澜辑,见中华书局1958年版)这些谚语与复卦辞七日来复就是人们常说的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易经中有相当一部分与观测朔望月变化相联系的内容,是历法的组成部分。它就是卦爻辞中的民俗风尚,婚丧嫁娶,祭天祀祖,祈祥避咎内容。后来中国古代历书(皇历)上有民俗内容,如今日宜出行、宜婚嫁…”“今日不宜动土、不宜交易…”等,都是可以从易经的爻辞中找到源头。后来人不知道,把它们与占筮联系起来,以为它们是筮辞,殊不知占筮所用的筮辞是几千年后形成的另外一套更繁琐更复杂的程序的产物(这属于另外的专题)。通过研究易经进入中国史前史,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历法,一条是民俗。而当今社会仍然流传的民俗,乃是民族的亲和力的根。

    通过以上步骤的推步,我们可以达成一个基本的认识: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体现出历书的特点,是后来的皇历的前身,它的内容已涵盖今天的日历。我们之所以读不懂或不好理解易经,除了文字的古简,体例的特别,解释的歪曲之外,根本上是脱离《架构图》的排列,脱离了远古时代的历法,使爻辞成为无源之水凹,无木之树影,遂可任人望风捕影,水中捞月,凭空发挥。如果承认它就是一部历书,一本日历牌,爻辞的文字是后来的文人对口语的文字加工,这个过程发生了语音文字化的错误和混乱,那易经就不难懂了。我这样说的根据是现在的通行本,与新发现的帛书本比较得的结论。把爻辞“利建侯”解释为利建国封侯,把“利涉大川”解释成有利过大川大河,从字面上讲没有错。可仔细想一想,一个平头百姓算卦算出能建国封侯,这岂不是鼓动造反被杀头,耍戏穷人取乐玩吗?其实,这两句爻辞,就是说诸事顺利和宜出远门的口语,被文人加工润色,就走样了。

    易经原本就是一本历书,它的传承就是现在在市场上卖的日历牌。今天如果在路上有人拿着日历牌拉住你,对你讲日历牌中的哲学和义理,说日历牌上有管理科学,又是炒股秘籍,我想你一定会说他是骗子和疯子。可当下一些高等院校开设易经研究堂口,招收高级总裁培训班,动辄收费十几万,门庭若市,攘攘者趋之若鹜。其实那些著书立说办班开讲易经的教授博导,他们的大作多是东抄西摘倂凑起来的,有的是初版、再版、三版的出,可里面很少有一点自己的新东西。至于一些野鸡大学出来讲易经的,穿着唐装口若悬河振振有词满嘴跑火车的,那样子与搞传销的别无二至。如果没有人出来管易经传销,至少应该先办个易经看图识字速成班,从大、小、来、往的四个字识读开始,招收讲授易经的大学教授博导(副教授级不招)和全国性的易经研究会的会长(副会长级不招)以规矩在社会上宣扬伪国学,贻误青年的乱象,也算对糟蹋祖上留下来的那点东西时手下留点情。

    第七节   历法功能的异化(华夏史前史论纲)

    从历法的发展史的社会意义上看,最初的历法是社会公益性的。一方面,它要取得公众的認可,求得公众的验证;另一方面,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对自然的崇拜。然而,历法又是科学和专业的。它需要专注的观察和记录,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坚持努力。这就产生了社会分工的需要。历法的专业的严密性质要求严格的继承性。这个条件就是血亲的选择。至于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那是在社会阶级分化若干千年之后,儒学的说教而已,现实根本没有这么回事。当血亲形成的继承成为必要后,历法的公众性就是一个必须清除的障碍。不需要大家都知道,更不需要别人知道的那么多的私密性就成了历法专业发展的条件。以专业知识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和依赖专业的历法知识发展社会生产的统一性,就成了中国远古时代社会分化的条件。这其中没有暴力掠夺,也没有强势占有,一切都是平静自然发生的。解读中国历史发端,舍此而无它路可寻。相比西方远古荒蛮时代,由于地理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的作用,那里的人种是以狩猎和採集浆果得获动物蛋白质维持生命,生理和心理倾向于暴力和掠夺的本性。这与依赖种植获得植物蛋白质的农耕社会的人种的生理和心理倾向于平和期待的本性有根本的区别。故社会的分化,阶级的形成的路径也就不同。(这是不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我们从历法研究出发,进入易经研究,这还是第一步。仅仅是脱超《易传》而立新说,还《易经》本来面目的第一步。在后边还要从事《易经》古经新编,和《易经》占筮新编的著述,为展开由远古时代的历法进入远古社会的研究做准备。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巫术。巫术起源于历法。六十四卦古历是历法的源头,也是巫术的起源。巫术的意义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装神弄鬼骗人耍把戏那么简单。从本质上说,它是产生于人类蒙昧时代的科学萌芽,是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实现的。当对冬至的预测应验了,对日食的预报应验了,人们无法解释它的时候,血亲专业集团就借用神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操控别人。但是,如果将《圣经》与《易经》的内容比较,可以看出,同样是跨越许多年代、经由众人之手编写的神圣著作《易经》的大部分内容不是叙述历史事件,也不是揭示更高的真理---一个民族和他们的上帝的关系,对宗教信徒来说,《圣经》是神启的产物,而《易经》不是。它的历法内容决定了它的世俗特点。华夏本土没有宗教,华夏民族没有图腾,没有对神的崇拜。只有对苍天的敬畏,并且不把苍天拟人化,根源就在这儿。宗教是迷信的产物,这是一般的理解。更深层次的是人类潜意识中的存在恐惧情绪的因素。宗教意识是抽象的产物,因为有超自然的力量存在。而在意识直接附着于实践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发生抽象宗教意识的。这就与历法的实用有关。华夏远古神话对时间的認知是盘古开天地,而不是《圣经·旧约· 创世纪》说的上帝第四天创造了分掌昼夜、记时定季节的发光天体。盘古的盘指的是什么?其实就是《易经六十四卦全新排列架构图高表投影模型》在地面上的布局。更早是对月相变化阶段的观察用三笔画卦的记录方式。在公众面前历法是实实在在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历法的实践使人们感受大自然的恐惧的同时也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历法使人感受到天人合一,掌控历法而介于天人之间通灵的是巫师,因为宪之薄蚀盈亏有象可验,是以宪官不能穿凿于私智,在别的事情上巫师充其量也就大着胆子冒充与神通灵(后代的神附体),事过之后还是人,拿着贡品回家自己享受去了。在历法上他可没有这个胆量,弄不好是要掉脑袋。

    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巫术,巫术是专制思想之母,这仍与历法有直接关系。专制意识形态的控制是中国社会长期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专制思想和制度的禁锢,家长专制、皇权专制、学术专制,人们生活在没有个人精神的独立、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人格的尊严的社会环境。而这一切都来自远古时代历法功能的社会化的异化。历法由专司服务异化为操控,由开始从社会平均劳动取得个人的份额,异化为凌驾社会之上,索取超过社会平均劳动额外的个人份额,并规范为制度(奉行正朔,)延续下来。这就是专制思想的起源。这里还要说明的是,在把历法的对公众展示片面化,把对历法的推步微型化的同时,最终把易经64卦历法功能装进黑箱的,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易传》。正是儒者敢于拟易,而不敢造历也经过十几代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敢于拟易的儒家学者把《易传》变成了《易经》的黑箱,以传解经望风捕影。《易传》把《易经》意识形态化,又是象数,又是哲学,又是义理,最终被规范为科举制的纲目,卜筮的范本,钳制思想的工具,完全改变了《易经》的本来面目。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如循《易传》解《易经》的老路走,是永远无法读懂《易经》的。

    自从20086月我在《试论易经六十四卦的历法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六十四卦古历论》这个假说,至今共写了12个专题(17篇)。站在認知考古学的立场,试图分别从结构,形态,功能三个方面对《六十四卦古历论》假说进行证明。这个证明过程使用的方法是以认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认知科学是一门研究心智和心智活动过程及其工作机制的跨学科的新兴科学。它涉及语言学、人类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和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简单说,就是研究人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那么想?

    卦画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六画卦?六画卦是用来做什么的?又是怎么去做的?这简单问题的答案,就在人的脑袋里,就是要找到当时的人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那么想?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是有阶段性的,不可能脱离实际的需要和超越实际上的可能。决定64卦画发生的时代是二进制运算,而不是十进制运算。易经六十四卦历法功能假说的证明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是我从認知科学得到的启发。

    对易经64卦画历法功能的研究,我是始作俑者。我对这个假说的证明也仅仅是打开了《易经》神秘殿堂大门上的锁头,推开一扇一直封闭着的大门。由此登堂入室,深入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宝库取得成果,则寄希望于以后几代,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后记】以《六十四卦古历论》假说的证明为题的专论,到此就完成了。这部书是写给少数人和后代人看的。它超脱《易传》而立新说的,还《易经》本来面目的意义,不能为传统易经研究迷信和愚昧笼罩的氛围所理解,是可以预想到的。褒贬都是身外之事,而写作是自己为自己找乐子的事。一个读书人,也就这点乐趣。

     

     

     

    2015/10/23/00·05定稿字31135




                                                         

                                                         微信公众号: 丹东于奕华       优酷空间:丹东于奕华(欢迎订阅,点击查看)


    上一条:易经六十四卦画历法功能再证----易经《丰》卦正解考(上) 下一条:易经六十四卦画相对断代探讨之三----再论卦画生成的规定性
    • 发表评论
    • 查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